“孝”与“顺”
王裕如
“孝”和“顺”是咱中国的“王道”,也是礼仪之邦的精华所在。有史以来,直至今天,倡导“孝顺”是再迫切不过的时候了。中流砥柱的我们,赶上了为老服务的高峰,也就是近60岁的我们,正在为父母最后的岁月操心操肺,尽心尽力。
“孝”是个大概念,“顺”是其中一方面。和父母相处,就是时时处处关注他们的感觉,听其言、顺其意、观其行,为的是老年人心安气顺,情绪安乐。孝顺就是让老人生活安乐,身体健康。
我妈妈90岁了。我弟弟58岁,他每周几天去护理院给妈妈送去自己精心烧煮的菜肴。然后用轮椅推着母亲乘电梯下楼,再到栅栏边,让老母亲看马路上的风景。还有几天是我大姐、二姐或二姐夫,轮流给妈妈送点心、水果。咱老妈虽言语不多,可精气神犹在,幽雅清闲,脸上是自得的笑意。
我常常思考,我们这代人还能担负起孝顺老人的实务,兄弟姐妹齐心合力,分工合作,共同承担责任。可到我们90岁时,我们的独生子女正当我们现在,一对夫妇要护理四位老人,将是个多么“壮观”的景象。虽如此,我们依旧孜孜以求,老老人和中老人和未来的老人都能舒心、轻松、悠闲地过上快乐的日子。(本文作者为上海心理咨询行业协会会长)
孝顺也需“私人定制”
王雪梅
乡下房子拆迁,我和老公把婆婆接到了城里,老公说,婆婆在乡下操劳了大半辈子,这次来一定要让她享享清福,我也举双手赞成。
我们把液晶大电视搬到了她的卧室,希望我们不在家时,她能舒舒服服躺在床上看电视;怕婆婆闷,每个周末我们都带她逛街、看电影;家里雇了钟点工,每隔几天来打扫一下卫生;衣服我每周用洗衣机洗两次;我下班早,负责买菜回家;婆婆不会用燃气灶,我们做饭也不让婆婆插手;和当初我们设想的一样,婆婆过上了城里享清福的日子。可婆婆却没我们想象中的高兴和满足,一个多月来,她每天都诚惶诚恐心事重重,后来她和我们商量,想辞掉钟点工,她跃跃欲试地来做家里的卫生、饭和一些别的家务,我和老公都没答应。老公说:“妈,您安安心心住您的,家里的事不用您操心。”婆婆的眼光一下子黯淡下来,发了会儿呆,叹了口气。
上周末,婆婆死活要回乡下,说是想打听一下房子拆迁的事,老公说:“回去您住哪,这事有我呢,不用您操心。”婆婆讪讪地说:“可以住在你三姨家……”老公说:“三姨刚娶了儿媳妇,您就别跟着添乱了。”可婆婆还是执意要走,后来我们苦苦追问,她才说:“住这里,你们什么也不让我干,我觉得自己成‘老累赘’了。”我们听了婆婆的话,恍然大悟,原来婆婆怕自己成了吃闲饭的,给儿女添麻烦。我和老公决定让她发挥余热,也给家庭做点小“贡献”。我们辞了钟点工,改由婆婆“上岗”,我也“偷懒”不再买菜洗衣,老公又借口外面买的菜农药超标,给婆婆在阳台上开辟了个袖珍菜园,婆婆这次有的忙了。她每天6点起床给我们做早饭、洗衣、拖地、擦桌子、刷锅、洗碗、买菜;一有时间就钻进小菜园里忙着浇水、捉虫、施肥……婆婆像个女汉子整天在她的“岗位”上尽职尽责,虽然忙了,脸色却红润了,话也多了,爱笑了,再也不提回乡下了的事了。我们顿时明白了,孝顺不是把老人“供”起来,什么也不让她干,而应该学会顺势而为,投其所好,为她“私人定制”一套适合于她的孝顺方案,这样才能各得其所,体验到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要有一颗平常心
程意
常言道:百善孝为先。怎样做个孝顺晚辈,怎样感受、理解儿女们的“孝顺”之心、“感恩”之情,是每个老人心中的一道坎。如何厘清“孝”与“顺”,老人心里应有一杆秤。
时代在发展,年轻人接受新生事物快,但老人有丰富的经历、独到的分析,比较稳健。可是在对“孝顺”上不能认为我是长辈,我说了算,把唯命是从、言听计从当孝顺,不顺就是不孝。尊老、敬老、爱老、孝顺老人是优良传统,同样,关心、爱护、体贴、善于听取晚辈意见,也是长辈应有的慈爱之心。对晚辈的意见、做法,要冷静、客观分析,善意理解,有民主意识。尊重是相互的,切忌“家长制”,要有份理解的心,千万不能有居高临下的偏执态度。国庆,我家的客厅、房间的东墙要贴整幅瓷砖画,客厅是“家和万事兴”,一间房是“荷塘清趣”,一间是玫瑰为主。我们老夫妻的意见是我们房间“荷花”,儿女则表示,你俩相儒以沫,同舟共济迈入了蓝宝石婚,浅粉红的玫瑰象征幸福美满迈向金婚,用心良苦令人感动。
人生如舞台,要善于变换家庭角色,做个开明的老人。有时,你是受尊敬的长辈;有时,你像可爱的小顽童;有时,你是严父慈母;有时,你如亲戚朋友;有时,你又像大哥哥、大姐姐;有时,你当小弟弟、小妹妹……存大同,求小异。我觉得,在对小辈的孝顺问题上,要有一颗平常心。
孝与顺 愿与怨
萧晨
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如何让老人活得幸福、健康,让家庭多享受些天伦之乐,让我们挚爱的人及我们自己,能有准备地走进暮年,这是老年人、青年人必须同时考虑的问题。拿我们平时常讲的“孝顺”来说,孝与顺,既统一又矛盾。“孝”可以让老人幸福,“顺”可以让老人开心;“顺”是建立在“孝”的基础上的。
可因为具体情况不同,很多时候“孝”是“愿”,“顺”则会变成“怨”。俗话说,“老小老小”,老人年纪大了,会变得像小孩,有时蛮不讲理。比方说,老人有糖尿病,可他偏要吃甜食、吃水果。若是小孩,家长可以管,能训斥,但对老人,可以吗?又比如,老人得了病,可他不愿去医院,偏要在家里,小辈要上班,又放心不下在家里的病人。若是小孩,家长可以把孩子抱去医院,但对老人,可以吗?还有些老人有捡拾人家丢弃物的习惯,凡邻居不要的,或马路上人家丢弃的,他会捡到自家来,搞得整洁干净的家又脏又乱。若是小孩,家长能把脏物送至废物箱,同时教育孩子不能这么做,对老人,可以吗?这时,“孝”的“愿”,岂不成了难以“顺”的“怨”?
相比于“顺”,可能“孝”要显得容易些,因为“孝”有时用物质就可表达,而“顺”则需要心与心的沟通。对老人,年轻人有自己表达爱与孝顺的方式,而老一辈人也有自己的生活习惯与方式。“孝”“顺”统一,不仅是两代人精神上的沟通,也是老人和年轻人个性差、生活差异的融洽。“孝”与“顺”是对立统一的概念,“孝”字涵盖了“顺”,而“顺”并不能完全代表“孝”。对老人某些不健康、不科学、不合理的要求,可以顺着他的话 ,违着他的愿,或是部分违着他的愿。老人就是“老小孩”,很多时候就得像哄逗孩子一样,把老人哄好了,相安无事,家庭也就祥和了。
以顺尽孝,多点理解
王永强
有人说:老人越老越像小囡,在日常生活中真会“作”:叫侬办这办那的是老人,侬把事办好了,说这也不行、那也不好的也是老人,常让我们小辈不知所为,束手无策。
我的老父亲已有90多岁了。今夏,因老母亲骨折住院,有段时间老父亲一个人在家成了“留守老人”。有时我们去他家,老父亲总向我们诉苦:一个人在家很寂寞很孤独,连讲话的人也没有。这确实是个问题,我们能决定找个钟点工,既能照顾老人的日常生活,也能陪他聊聊天。开始老人也同意了,但后来,老人又执意不要了,他说:“我虽然90多岁了,但眼不花、耳不聋,想吃就吃,想睡就睡,可以照顾自己。钟点工在,我反而不自在。”尽管我们讲了许多道理,老人还是极不愿意,我们只好另想办法。后来,我打听到在老父亲居住的社区附近有家老年俱乐部。跑去一看,条件很不错:环境干净整洁,有阅览室、棋牌室、健身房,更让人惊喜的是还有老年食堂、午间休息室,老人们在俱乐部里说说笑笑很开心。当我陪父亲到这里来参观时,他高兴地说:“这个地方好!有看报、有饭吃、有人聊天。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离家也不远。我欢喜的!”此后,父亲有了解闷聊天的地方,心情开朗了许多。
通过这事,我逐渐明白了个道理:作为小辈,照顾孝敬老人时,既要关心了解老人的想法和要求,也要理解包容老人的生活习惯和特点,不可一意孤行地按我们的想法去安排他们的生活,只有以孝为本、以顺为容,多站在老人的角度上去想些事。顺者为孝,孝者为顺,孝顺尽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