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海啸促使国际社会加强防灾合作,提高海啸波探测技术,并且建成印度洋海啸预警系统。
只是,预警系统运行与维护耗资巨大,效果受沿岸地区落后的基础设施条件限制,关于海啸避难逃生的教育仍有待普及。一些人担心,当年重灾区一旦再次遭遇海啸袭击,可能重蹈覆辙。
十年前印度洋海啸规模之巨,令所有人猝不及防。灾后,国际社会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牵头下着手建立印度洋海啸预警系统,2013年正式投入运转,共有28个国家参与,耗资超过4亿美元,主要由澳大利亚、印尼和印度管理。
教科文组织官员托尼·埃利奥特说,印度洋现有9台深海海啸探测仪、101台近海海平面测量仪和148台宽频带地震计,预警系统能够在地震发生10分钟内向相关国家的海啸预警机构发出警报。
监控网有了,设备有了,但实际运行效果仍有待检验,存在不少隐患。路透社报道,印度洋海啸预警系统存在管理不善、维护不力、浪费资源等问题,一些价值数以十万美元计的海啸浮标甚至被渔民偷走或毁坏,或者不能正常工作。
另外,如何把预警信息及时传递给沿岸居民,确保他们安全撤离,成为“最后一公里”式的难题。据专家预测,按照目前防灾措施,如再发生大海啸,仅10%的人有望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