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9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分析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总结2014年经济工作,提出2015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会议提出,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会议对中国经济新常态从九方面进行了阐述,提出要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这九方面是——
1、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
2、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
3、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发生了转化,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
4、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产业组织新特征;
5、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人口减少,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
6、市场竞争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
7、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8、经济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
9、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
2 新“国九条”规划资本市场蓝图
被市场广泛称为新“国九条”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5月9日正式出炉,作为今后一个时期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路线图,新“国九条”从国家战略规划了资本市场发展蓝图。
10年前,国务院就出台了一个“国九条”,2004年1月31日发布的“国九条”,名称为《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今年5月9日发布的叫《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两个文件都应该简称为“若干意见”,之所以大家叫“国九条”,是因为10年前的这个文件,提出了九条的纲领性意见,所以大家就叫“国九条”,而这次的“若干意见”大的方面也是九条,所以又叫做新“国九条”,以区别于10年前的“国九条”。
10年前的“国九条”就只有9条,而新“国九条”,内容里则是大的9条,但每条下面还有具体的小项,实际上是33条。新“国九条”规划了资本市场发展蓝图,明确了发展目标与时间表。要求到2020年基本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规范透明、稳健高效、开放包容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3 沪港通开启资本市场新时代
为促进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共同发展,中国证监会与香港证监会11月10日早间联合发布公告,决定批准正式启动沪港股票交易互联互通(简称“沪港通”)机制试点。沪港通下的股票交易于11月17日开始。沪港通包括沪股通和港股通两部分。两地投资者可以通过当地证券公司或经纪商买卖规定范围内的对方交易所上市的股票。
对于这一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中国证监会主席肖钢在沪港通首日交易开市仪式上说,沪港通丰富了交易品种,优化了市场结构,为境内外投资者投资A股和港股提供了便利和机会,有利于投资者共享两地经济发展成果,促进两地资本市场的共同繁荣发展。
上海市市长杨雄则表示,沪港通是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促进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共同发展,巩固上海和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实体经济。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梁振英在香港开通仪式上说,沪港通有两方面的具体意义。首先,增强两地股票市场的综合实力,扩大两地投资者的投资渠道,提升两地市场的竞争力。其次,支持和配合内地资本项目逐步开放及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推动人民币成为国际市场的投资货币。
沪港通顺利运营一周时,香港交易所集团行政总裁李小加通过网上撰文表示,如果从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来打分的话,他觉得运作满一周的“沪港通”至少可以得个“良”。“沪港通”是一座天天开放的大桥,而不是一场音乐会,无法用一周或者一个月的“上座率”来衡量它的成败。相反,它的价值可能需要两三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得到验证。
4 央行两年多来首次降息
在中国经济增长内生动力趋弱的新常态下,中国人民银行积极利用货币政策“微调”,纵观2014年中国货币政策走向,“上半年定向降准,下半年意外降息”成为突出特点。
今年上半年,央行旨在力挺“三农”和小微企业的定向降准“靴子”两次落地。第一次是从4月25日起,下调县域农村商业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下调县域农村合作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降准后,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执行16%和14%准备金率。第二次是从6月16日起,对符合审慎经营要求且“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11月央行又出人意料地两年多来首次降息。央行决定从11月22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4个百分点至5.6%,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75%;同时,结合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1倍调整为1.2倍;其他各档次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并对基准利率期限档次作适当简并。
从定向降准到普遍降息,是央行对“三农”及小微企业的支持,非对称降息,是切实帮助实体经济降低融资成本的重要举措。
5 《存款保险条例》征求意见金改提速
存款保险制度在我国酝酿了21年之久。今年11月底,央行终于发布了《存款保险条例》的征求意见稿,将存款保险最高偿付限额定为人民币50万元,据测算可覆盖99.63%以上存款人的全部存款。同一存款人在同一家银行所有存款账户的本金和利息加起来在50万元以内的,全额赔付;超过50万元的部分,从该存款银行清算财产中受偿。
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增强存款人对中小金融机构特别是民营银行的信心,为其加速发展创造公平的外部环境。
民资的“银行梦”也在今年得以实现。到9月底,首批试点的5家民营银行已全部获准筹建,其中包括上海华瑞银行。长期以来,我国银行业以大中型银行为主,自身的经营特性使其天然愿意服务大客户,难以多方面满足小微企业的要求。为此,业界一直对民营银行这一改革创新寄予厚望,希望借其缓解小微企业融资困境。民营银行的经营将以“小存小贷”(限定存款上限,设定财富下限)、“大存小贷”(存款限定下限,贷款限定上限)、“公存公贷”(只对法人不对个人)、“特定区域存贷款”(限定业务范围、区域范围)为特色。
此外,今年1月,《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登记和基金备案办法(试行)》出台,将私募纳入监管范围,由基金业协会负责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登记和私募基金备案,并履行行业自律监管职能,“阳光化”的私募行业得到进一步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