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晚上很奇妙。一队作家在厦门之夜聚到一起。
白天我们在书店做马原的新书发布会。然后一起吃海鲜晚餐,北京出版社来的闵小才女像一只拿着沉重相机的猫,须一瓜还有厦门当地的作家诗人,麦子请的客。
我和马原是上海北京的旧识,已经很多年没有遇到了,他大谈他在一个黑糯山开辟的一个新家园。好像在云南版纳那边,风光好,有山有水。
饭后就去了鼓浪屿轮渡,照旧是很多人。住在鼓浪屿的人受得了游客的骚扰吗?一群一群的,永不间断似的。
我第一次走在夜晚的鼓浪屿巷弄里,绕过赵小姐等热门小店,我们走在老街和防空洞,几乎没有外人了,于是在防空洞里鬼哭狼嚎故意叫着听回声。一路经过基督妈祖之类的宗教招贴画。
当地人开始介绍历史,还有舒婷连岳和鼓浪屿有关联的作家逸闻故事,开始不断经过一些黑暗中的小洋楼,高低错落,说某位作家住的,打电话过去恰好不在家。
拜访了一个女画家的工作室,就在一片高地的上面,院子里可以俯瞰整个鼓浪屿,可惜是晚上,只有灯火。还在一个杨桃小院子里坐下来休息了片刻,马原高大,坐在那里就好像是代表作协领导开会,好像说了鬼故事,静下来时,树上有杨桃果子掉下来,声音恰似特效配音。
有时候人的相聚很奇怪,山南海北的,新疆的,西藏的,江南的,聚在厦门,前些天我还在书店为厦门对岸的台北音乐人张四十三做了一个音乐分享会,张先生是创办台湾角头音乐的,做过老师出过无数唱片,推出了陈建年等一系列台湾原创音乐人,到底台湾和厦门近,张四十三的音乐分享会把不在书店的三楼空间挤爆棚了。我还和张四十三去电台做了两次午夜节目,他谈音乐我谈文学情感,记忆里那个男主持人鸿利很温情,一边做节目一边还在鼓浪屿开一家卖花生牛轧糖的小店,走的时候作为礼物送给了我。非常香甜。
五湖四海,却似有一线相牵,聚在不是自己的故乡,互相初次见面也不陌生,微博微信已经让彼此相互了解,这样的感觉还是拜现代科技所赐,空间和时间的格局变得如此奇妙立体,缘分啊。
所有美好连同那个鼓浪屿的浪花,他们有一个统一的名字,就叫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