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是博鳌最宜人的季节,温度适宜,海风习习,椰影婆娑。
林觉浩是博鳌镇的一名退休教师,博鳌论坛的会址,过去就是他的老宅,“那时博鳌就巴掌大个地方,整个镇只有3条街道,分别被称作东街、上街和东宁街,东街最长,也不过100米。”他向记者展示了一张20年前博鳌的照片。
成立至今,博鳌论坛走过了15个年头,博鳌小镇已经成为海南城镇化的样板,博鳌论坛也成为影响世界走势的“亚洲达沃斯”。让国际社会对“中国声音”和“中国方案”的期待,成为一种新常态。
共处命运共同体
4天77场研讨会,2700多名代表和媒体人,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画上圆满句号。“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中国经济新常态”更是贯穿年会的“关键词”、“高频词”。
昨天下午,博鳌亚洲论坛闭幕新闻发布会上,论坛秘书长周文重表示,本次年会规模是论坛成立以来最大的,讨论话题多,形成不少共识。“一带一路”、“亚投行”、“东盟共同体”等议题广受关注,反映了当前亚洲地区国家在聚焦共同利益。
周文重介绍说,论坛2015年年会增加了“南海:双轨思路与合作共赢”、“超越冷战思维:新的亚太安全架构”等政治安全方面的议题,这反映了博鳌亚洲论坛关注的问题范围在扩大。
16位国家领导人,超过80位部长级官员,65家世界500强董事长或CEO,今年的博鳌论坛年会,规模远超往届。更重要的是,留下了很多值得铭记的历史性时刻,比如“一带一路”和“亚投行”在论坛期间的重要突破。很多与会代表认为,这些都会被当做经典外交案例,甚至被认为是改变世界格局的关键一步。
博鳌亚洲论坛越来越成为中国运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重要支点。英国金融时报网站评价,“博鳌亚洲论坛已经成为中方阐述立场、中国和亚洲以及世界各地交往的重要平台。”
参加年会的许多嘉宾表示,经过4天各种形式的深入交流和思想碰撞,大家就涉及亚洲新未来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加深了了解,取得了共识。
日本前首相、博鳌亚洲论坛理事长福田康夫说:“我们感谢中国政府对论坛长期以来的大力支持,论坛已成为各国领导人和工商界负责人,深入探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最紧迫问题的平台,有利于培养政府和企业、民间的信任关系。”
共享中国朋友圈
论坛开幕前一天,海口机场,博鳌会场,人头攒动,与会代表和媒体记者从世界各地纷至沓来。其中欧美、亚洲和中国的嘉宾各占1/3,博鳌亚洲论坛已不再局限于亚洲范围内的谈论。
相比国际上的其他著名论坛,对博鳌亚洲论坛,与会人士最多的评价是“高效和务实”。所以相比其他论坛,博鳌亚洲论坛的吸引力越来越大。
国家主席习近平昨天在与中外企业家代表座谈时表示,希望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年贸易额突破2.5万亿美元,“我们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将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与投资,促进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与新型工业化,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他希望企业家们继续关注和关心中国经济发展,把握中国机遇,一起踏上中国发展新征程。
2.5万亿美元的大蛋糕,看得见摸得着。
国力的提升,让中国在国际事务上的话语权空前提高。巨大的利益,使亚投行如同磁铁一样,将亚洲发展中国家,以及欧洲发达国家吸引了过来。具体来看,一些投资需求国,如印度、印尼等国家,可以通过亚投行得到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一些资源输出国,如俄罗斯和巴西等国,可以将资源经济与亚洲的基础建设投资对接,发挥自身优势赚钱;还有一些投资输出国,如新加坡、中东的一些富国以及英、德、法在内的西欧各国。
共铸博鳌亚洲梦
国家主席习近平29日在海南省博鳌国宾馆会见博鳌亚洲论坛第四届理事会成员时指出,10多年来,博鳌亚洲论坛稳步发展,影响力不断提升,在凝聚亚洲共识、促进亚洲发展、提升亚洲影响力方面发挥独特作用,也有力促进了中国同世界的友好交流合作。
博鳌亚洲论坛是一个非政府、非营利的国际组织,自2001年成立大会起,致力于推动亚洲区域经济合作,为本地区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梳理历届年会主题可以清晰看出,推动亚洲国家团结合作始终是博鳌亚洲论坛的目标和使命;从最早的“互利共赢”到本次年会的“迈向命运共同体”,充分体现了亚洲国家对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高度认同和积极作为,推进亚洲命运共同体建设,已成为亚洲国家的强烈共识、共同的亚洲梦。
15年来,博鳌亚洲论坛的魅力指数越来越高,参会人数逐年递增,国际范儿十足,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2015年,来自亚洲、欧洲和非洲的16位外国领导人出席年会开幕式,相比2014年增加了一倍。
讨论的话题越来越具有国际视野,议题设置从关注亚洲到全球。
(本报博鳌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