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3:金色池塘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4月05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女律师林莉华的京剧情缘
范洁
  文/ 范洁

  “这个女人不寻常!”“刁德一有什么鬼心肠?”3月29日下午,上海市律师协会京剧社在宛平剧院开唱。耳熟能详的戏段,劲健婉转的唱腔,博得掌声阵阵、喝彩连连。

  在法庭陈词激昂,转戏台清喉曼妙,申城法律人演绎着多元精彩,本场演出“阿庆嫂”的扮演者、上海市第十一届政协委员林莉华律师即是其中一员。年过花甲初学传统京剧,潜心钻研多次登台彩唱,66岁的林莉华为国粹之美如痴如醉,而艺术之魅也令她的晚年吐露芳蕊。

  儿时戏缘

  4岁那年,随母亲在逸夫舞台观梅兰芳演出,铿锵的锣鼓、清亮的嗓音,是林莉华最早的京剧印象。母亲迷乾旦梅兰芳,父亲敬武生盖叫天,亲朋每周举办一次“家庭票房”,有时还相约票友登台献唱。戏服加身、彩妆勾脸,儿时的绚丽记忆如梦如幻挥之不去,更难忘的,是家人对京剧的热爱与执著。“一次母亲演《玉堂春》大段跪唱,我在台下心疼地想,一会儿她怎么站得起来呀?”

  与生俱来的“基因”,耳濡目染的影响,在林莉华心里埋下文艺梦,加入市少年宫舞蹈队、区少年宫合唱团,虽未涉及戏曲却也是多面好手。1968年,她被分配至崇明红星农场,不仅勇挑田间重担,而且是农场文艺宣传小分队成员,对《沙家浜》《红灯记》等八大样板戏熟稔于心。

  上世纪80年代初,传统京剧逐渐恢复演出,上海成为戏剧的又一中心。那时,林莉华也处于人生的转折点。1983年,已在商业二局直属公司工作的她通过全国成人高考,带薪进入全日制的法学干部专修班,从此步入法律殿堂。毕业后,她师从沪上著名大律师郑传本,开启了忙碌的职业生涯。“唱戏?根本没有时间!为事业、为家庭,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太忙了!”学京剧,成为林莉华遥远的梦,只能深藏心底,“但喜欢是骨子里的,每次听到京胡声,我都忍不住驻足,舍不得离开!”

  重拾戏梦

  重拾京剧之梦,已是近三十年之后。

  2008年,林莉华当选上海市政协委员,在交流提案、建言献策之余,她惊喜发现不少委员也是京剧票友,市政协也搭建多个平台弘扬国粹文化。此外,上海市律师协会也有支京剧社团,每周坚持排练,成绩斐然,在国内律师行业独树一帜。这让林莉华心生憧憬,梦被重新激发与点燃。

  正式学戏是加入市政协京剧社后,专业老师教唱夙愿得偿,但困难也接踵而至,林莉华有样板戏基础,但传统京剧的发声位置、用气方法完全不同,光“开嗓”就颇费功夫。提起初学阶段,她笑称自己像“走火入魔”:躺在床上感受气息,对着镜子观察发声,反复比对练习录音,“多听、多想、多练,连做梦也在琢磨,但再困难我也没打过退堂鼓。”

  功夫不负有心人,天赋加勤奋,她很快熬过入门难关,学戏之路越走越阔,也是时候选择专攻流派。一次偶然,她欣赏程派青衣张火丁的演出,那如泣如诉、一字一珠的韵律直击心灵,林莉华决定主攻程派。

  钻研戏艺

  周三律师协会京剧社排练、周四“政协之友”戏迷交流、平日还请专业琴师上门吊嗓……这是林莉华的“京剧作息表”,几乎将业余时间全部倾注。林莉华说,与票友沟通切磋是她最幸福的时刻,尤其在上海律协京剧社,既有资深梨园客,也有80后小戏迷。在林莉华看来,律师唱戏自有优势:一方面,长期在法庭上、谈判桌前据理力争,习惯面对大庭广众鲜有怯场;另一方面,经常接触复杂的案情,敢与难题打交道从不退缩。

  “学戏就像办案一样较真”是很多票友对林莉华的评价。从吐字到唱腔,不到位就重来,经常一句词反复唱个几十遍!她则戏称这是“职业病”,每个音的平仄,每个拍的快慢,都要较真到底。“越学越爱,也越觉得不够,只望尽可能准一点、美一点!”

  首次登台,就惊艳全场。“习惯了法庭伶牙俐齿的林律师,再看戏台委婉凄美的大青衣,怎么也没办法把舞台上的你,和法庭上的你联系起来。”看似玩笑,却是最好的认可。

  绽放戏彩

  如果说最初学戏是一种释放,是对紧张工作的调剂,伴随对京剧钻研越深,林莉华感到肩上担子越重。“京剧是国粹艺术,作为律师,我们除了用法律服务社会,也应当自觉传承与弘扬中国文化。”这也是律协京剧社的共识。传统剧目的念白与唱腔,都有一定欣赏门槛,如何吸引更多人走进剧场?于是便有了这场现代京剧演唱会。

  演出当天,86岁的程派名家李蔷华压轴献唱赢得满堂喝彩。此前票友活动,她也常拄着拐棍现场观看,老艺术家对京剧的深情、对票友的关心让林莉华颇受鼓舞。追求自身程派唱腔技巧的提升,林莉华定期专程赴京,向77岁的程派教育大师李文敏求教。“李老师年近耄耋,教戏一丝不苟,一字一句都不马虎,才有我的点滴进步!”

  在晚年觅到心中挚爱,亲友都为林莉华由衷高兴。最近,三十年前女子法学专修班的老同学们与她约定,学唱《梨花颂》《贵妃醉酒》等折子戏,更多人正走近京剧,感受国粹。

  林莉华的梦想是办一场个人专场演出。“60年前,我在逸夫舞台看梅兰芳大师的演出,埋下爱京剧的种子。我盼望着,在70岁之前专场彩唱,续写粉墨情缘,焕发生命精彩!”

  采访手记

  这个女人不寻常

  演出前的宛平剧院,林莉华在后台忙个不停,一边化妆换上戏服,一边重温《沙家浜》录像。“练多了传统京剧,现在从程派腔唱回样板戏,反而是一种挑战!”

  但她从来不是一个怕挑战的人。就说此番为登台需要,林莉华专程去买隐形眼镜,试戴一个多小时仍未成功,连店员都为她捏把汗。演出临近,她每天练习戴隐形眼镜,还向儿子请教,丈夫担心她弄伤眼睛,屡次劝她放弃。

  “我一定能学会!”不怕苦、不畏难,是林莉华留给我最深的印象。34岁开始攻读法律,凭借一股拼劲,在律师行业闯出一片天;61岁初学传统京剧,也是这颗敢尝试、不服输的好学之心,坚持练、坚持唱,最终绽放今日光彩。

  活到老,学到老!这,或许是林莉华给我们的启示。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上海新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读者之声
   第A05版:中国新闻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民生上海
   第A08版:民生上海
   第A09版:民生上海
   第A10版:民生上海
   第A11版:运动汇
   第A12版:2015·上海市民体育大联赛专刊
   第A13版:运动汇/烽火周末
   第A14版:文化新闻
   第A15版:新闻面对面
   第A16版:一周新闻人物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2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金色池塘
   第B14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B15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B16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简讯
女律师林莉华的京剧情缘
弄堂游戏引老人回忆童年
失能老人在家享康复服务
闸北区启动暖阳相伴项目
九旬老人捐款3万表谢意
新民晚报金色池塘B13女律师林莉华的京剧情缘 2015-04-05 2 2015年04月05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