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已过,清明又至。《历书》有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历史上,清明时节,气温上升,中国南部雾气减少,北部风沙消失,空气通透性好,此时,气清景明。
如今,绿色环保已成公众话题,青山绿水,蓝天白云,与所有人的福祉息息相关。
今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要铁腕治理。
但,环保不是环保部门“一个人”的战斗,向雾霾宣战——既要政府职能部门恪尽职守,铁腕治污;也要企业遵纪守法,将环保作为发展底线;更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
绿色殡葬
推行十余年仍问津寥寥
近年来,“绿色殡葬”“环保殡葬”走进公众视野,而绿色、环保的背景,却是一场亟待公众广泛参与的殡葬改革。
目前,申城经营性墓地约有2000多亩,每年死亡人口约11万,按照现在每年100亩的殡葬用地使用量计算,只能够维持20年。自本世纪初以来,申城已不再增加公墓用地,而在南京等其他城市也有20年没有批过公墓用地。如此紧迫的土地需求,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市场的激烈反应,传统殡葬方式的改革刻不容缓。
其实,节地、环保、低碳的绿色殡葬已是世界发达国家的主流葬式。美国公墓的主流样式为草坪式,每个墓只有一块铜牌平卧草坪;英国自19世纪70年代起就提倡不保留骨灰,他们对骨灰的处理方法是多样化的,而且只保留10年;韩国是推行绿色殡葬比较成功的国家之一,散骨葬(节地葬式)、奉安葬(室内壁式葬)的比例近50%。
申城推行绿色殡葬十余年,目前依然呈现“80191”格局——传统葬式占八成,节地葬式19%,剩余1%为海葬。目前,沪上各大公墓积压节地产品库存量多达数万个。
于是,我们面临着一对矛盾:一方面,政府部门采取了费用减免和补贴方式,大力提倡移风易俗、厚养薄葬、节地环保的丧葬方式;另一方面,人们一旦为已故亲人送葬,就难免承袭传统殡葬的种种习俗。一方面,人们感叹墓地贵“死不起”,另一方面,低价环保的绿色葬式鲜有人问津。
绿色祭祀
盼少烧纸钱多用“新三宝”
面对如此困境,殡葬业如何让更多人接受绿色殡葬?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上海福寿园建园,20年间,福寿园已成中国公墓业第一座人文纪念公园,规划布局无不体现现代殡葬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理念,陆续推出树葬、花坛葬、草坪葬、壁葬、室内葬等系列的绿色葬式,瞄准高端客户,引领绿色环保的殡葬新风。作为申城最早推广节地生态葬的公墓,上海福寿园绿色新葬式起初占总量不足两成,目前已占墓地总销售量的半数。
与此并行不悖的,是祭祀新风。据中消协统计,我国每年在清明节期间用于祭祀焚烧的纸张就达千吨以上。清明节当天,全国烧纸钱等传统祭祀费用高达100多亿元。
改变传统祭扫的种种陋习,亟需倡导绿色祭祀。2008年以来,上海福寿园倡导鲜花、黄丝带、心愿卡等现代纪念形式,逐步替代传统的锡箔纸钱、香烛供品和鞭炮,成为“清明新三宝”。福寿园集团旗下的合肥大蜀山文化陵园早在2006年就实现了全园无烟祭扫的“奇迹”。
死生,大事也。殡葬,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引导更多人接受、认同、参与绿色殡葬,有待殡葬行业引领创变,以不懈进取的态度,精诚专业的服务,让我们的生存环境和生命体验也气清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