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变革,是这个时代的选择。殡葬行业,一个古老行业要变身为生命事业,如何通过创新改变人们对她的刻板印象,如何在变革中重塑自身价值、承担破旧立新的历史使命?
清明时节,翻阅福寿园的“企业责任报告”,看看其中蕴含的人文价值与科技创新,不难感受生命事业所呈现的鲜明个性和锐意创变。
人文
留存故事印记历史
墓碑,石刻,还有流传千古的墓志铭,安静、庄严、底蕴十足,是它们,留存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生故事,印记了一段段难以磨灭的历史。
其实,人文纪念,正是殡葬行业的主题所在。逝者已逝,殡葬行业留存的绝非仅仅是遗体或骨灰,它留存的更应该是逝者曾经的故事,是历史留下来的印记。
福寿园以“建文化陵园、创陵园文化”为理念,邀请各个领域为国家和城市作过贡献的已故名人入园,目前集团各地总共已珍藏了800多枚顶级名人邮票。
福寿园还在各地搭建起群体纪念平台。上海福寿园新四军广场被列为红色旅游基地,山东福寿园也建造了老战士纪念广场;上海、安徽、山东、河南福寿园内均为当地遗体捐献者竖起了纪念碑;上海和安徽分别为当地因公殉职的刑警建立警魂纪念墙等。
2010年6月26日,上海福寿园人文纪念馆隆重开馆,这是中国首家在人文纪念领域集收藏、展示、研究、交流、教育等功能为一体的博物馆,为城市珍藏起一段宝贵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财富。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自然、人文遗产实物的场所,由公墓创建人文纪念博物馆不仅在国内,即使在国际上也是首开先河。2014年6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缔约国第五次大会,国际殡葬协会在会议上通过审议,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缔约性NGO机构。上海福寿园人文纪念馆项目作为殡葬文化的全新形式,也得到了国际殡葬协会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视与保护。中国对于殡葬遗产的保护,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
公益
以人为本维护和谐
与人文纪念相得益彰的,是对社会公益的践行,是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
对于殡葬行业来说,对公益的付出有着更为特殊和深远的意义。2012年民政部、国家发改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殡葬服务收费管理有关问题的指导意见》,指出殡葬具有社会公益性。
政府殡葬服务是社会福利与保障制度的组成部分,以人为本、坚持公益性方向的行业变革已是大势所趋,它将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
值得一提的是,简单的捐款捐物并非殡葬行业的公益方式和方向。福寿园公益项目不仅要改变传统行业在人们心目中的刻板印象,更要借助公益弘扬我们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的核心价值观。
迄今为止,福寿园集团的大型公益项目已超过十项,累计投入超过一亿三千万元,其中包括了“暖冬园”免费骨灰安葬项目,上海市癌症康复俱乐部集体追思项目,安徽、辽宁烈士纪念碑项目等。其中,上海市红十字遗体捐献者纪念项目,更是备受社会称赞。2002年福寿园建成全国第一座遗体捐献者纪念碑落,此后,每年的3月1日都成为全上海、全社会共同纪念遗体捐献者的庄严纪念日。
13年来,上海福寿园建纪念碑、办纪念活动、筹建纪念馆、开通纪念网站、成立博爱基金……努力参与遗体捐献事业,让遗体捐献者这一群体得到全社会、全民众的尊重和钦佩。遗体捐献工作也得到了更多市民的积极响应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截至2014年底,全市共有29629位市民办理了登记手续,其中8034位市民实现了捐献。
科技
传统行业拥抱创新
今天,当“互联网+”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流行词,科技所带来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种种改变,在古老殡葬行业一样有清新的投影。
2009年开始福寿园和新民晚报共同征集纪念短信,寄托清明缅怀之情,目前已蔚然成风,形成当代清明的新兴习俗。2010年4月,福寿园以高科技手段创立的上海第一家数字陵园正式开通,引起社会特别是网络上的热议,全国各大墓园也纷纷效仿建立网上陵园。
2010年6月,上海福寿园成功引入德国的纪念触摸系统,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展示逝者的相关信息,并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接入并实现纪念信息的更新。
2011年9月22日,福寿园 “天堂团聚葬”项目荣获第十六届“星火杯”创造发明竞赛一等奖。这是中国殡葬行业首次在“星火杯”这种大型科技发明比赛中获奖,科技殡葬由此翻开了新的一页。“天堂团聚葬”项目采用超节地、高科技的方法,在具有一定深度椁体内放置多层的骨灰盒架,一代又一代逝者的骨灰盒采用垂直向下次序放置在骨灰盒架上。“天堂团聚葬”系列发明一共申请了10项专利,其中8项已授权。该项目的实施和推广,将极大程度地节约土地资源,改变人们对墓地产品的传统概念,引领行业和社会的发展。
今后,福寿园集团还将以科技手段推进产品研发,计划在全国首推无碑花园区,以花园式的环境、艺术化的造型、高科技的方式打造出能够被市民们广泛接受的环保产品,也让节能环保成为当代社会的一种生活态度。
2014年清明节,上海福寿园的一些墓碑前新增三寸见方的二维码。前来扫墓的亲友可以用手机扫描墓碑上的二维码进入墓主人的网上纪念页面,查看墓主人在墓碑以外更多的信息,包括生前照片、生平介绍以及之前祭扫的亲友们对墓主人对印象、思念和祝福,并可以即时分享给身处异地的亲友,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此外,厦门怀祥礼仪在清明期间也应用移动科技,在微信上建立公共账号。公共账号每天发布讣告和追悼会的具体安排时间,通知亲友只要一键转发即可。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殡葬与科技携手,既能让纪念扩容,让墓碑瘦身;也是生命另一种意义上的延续——逝者已逝,记忆却生生不息。
【相关链接】
有情怀的清明 有情怀的事业
中国殡葬协会专家委员会秘书长、福寿园国际集团副总经理 伊华
清明,是一个有情怀的节日。殡葬从业者,从事的是有情怀的事业。
不知从何时起,气清景明的清明节演变成为一场口诛笔伐的“殡葬劫”。面对“殡葬暴利”“死不起”“死人与活人争地”等铺天盖地的指责,整个殡葬行业集体“失语”了,他们如同从来没有得到过关注的小孩,只能封闭自己,等待着清明之后的继续“边缘化”。
直到2007年清明,在中国殡葬协会的策划和指导下,全国11个城市的知名殡葬单位“主动亮剑”,通过媒体平台来告诉受众一个真实的殡葬业。或许行业发展会有诸多问题,但我们可以让更多的人看见这个行业正在发生的变化——公墓变公园、祭祀变纪念、处理变珍藏、阴暗变美好……今年中国殡葬协会还将第六届全国清明论坛移至线上,在人民网上与公众进行互动。
清明,原本是一个充满情怀的节日。几千年来,人们在这个“气清景明”的节气中,进行“祭之以礼”的追思活动,为已逝的亲人、祖先,庄重地送上自己的思念与敬意。而在此之外,清明更有着丰富多彩的社会情趣,有着充满春日动感与活力的踏青、插柳、秋千、蹴鞠、牵钩、风筝等游艺活动。
逝者已去,生者还要行走在人生的路上。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祭奠、缅怀、追思、踏青、折柳、吟咏?因为人们只有在沟通和交流中,方知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清明节给予我们的提示是:即使亲人离去,时间不可回溯,但我们不会遗忘曾经的温暖,我们依然眷恋着生活,眷恋着那些爱我和我爱的人。
佛家说:“一念相应一念生,念念相应念念生。”清明的特殊,正在于它是一个在精神上联接生与死的文化平台——生者与逝者、现在与过去、人与人、人与自然,这其中饱含着中国人对生与死的哲学思考,对自然环境的珍视呵护,对人生价值的道德判断。今天,清明节所蕴含的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的融入、对人文精神的关照、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依然弥足珍贵。
“追风少年”
让传统殡葬有现代面孔
中国殡葬协会副会长、福寿园国际集团总经理 王计生
2014年是福寿园国际集团在港交所上市后的第一年,有了一个好的开局,福寿园将所筹得的资金用于收购兼并,稳步扩展了公司的业务版图,填补了产业链的空缺,福寿园这个中国最大的殡葬服务提供商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我们让传统殡葬有一张现代面孔。作为行业标杆,福寿园引领了全行业向着人文性、公益性、环保性的良性发展,推进了全行业的改革和创新。福寿园也向全社会传播了“生理生命的告别、精神生命的延续”这个现代殡葬文化理念——我们赢在了文化软实力上。
如今我们很自信地说,福寿园国际集团有能力有实力承担起一个古老行业破旧立新的历史使命。
2014年是福寿园公司成立第20个年头,回望一路前行的20个春秋。我们感慨、感悟,甚至为福寿园的创业史所感动。20岁,青春葱茏,青春象征着激情、活力、梦想和创造。
真正的企业家都认同一个真理:一个公司是不是伟大,不是看它赚了多少钱,而是看它有没有为社会解决问题。
有一个国外同行问我:中国殡葬业如何来解决13亿人都必须面对的归宿问题?
当今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已经进入老龄社会。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对于中国殡葬企业既是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是难得的发展窗口期。现代科技引入殡葬行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未来10年的变化,将是过去100年的总和;而殡葬改革的终极目标则是环保、尊重和纪念。
中国殡葬业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但伟大的时代不会自己到来,殡葬改革和发展的脚步是快些再快些,需要全行业努力付出,福寿园国际集团将会当仁不让地成为发展和变革的引领者和发动机,成为“追风少年”。
我们有一个梦想,一个正在实现的梦想——这就是,将古老殡葬行业改变为崇高的生命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