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紫砂壶,从出窑后呈现的颜色来说有朱、紫、黑、黄、绿等,其实茶也有与之相对应的颜色,我们平时喝的有绿茶、红茶,近年来白茶和黑茶也颇为时新,但黄茶,喝过的人就少了。前不久我的浙江朋友老李来上海,送我几罐黄茶,看我兴趣不大,就执意将我正在喝的一壶龙井倒掉,重新泡上一壶黄茶,让我见识见识。
老李又拿了一只玻璃杯来盛茶汤,只见杯中的茶汤呈现明亮的鹅黄色,如黄水晶一般通透,又像中秋的圆月那般清洌。老李说:这就是我家乡的天台黄茶,这是春茶,颜色较淡。黄茶在夏秋季也可采摘,炒制成绿茶,但又与一般绿茶不同,它的外形更加细嫩,汤色嫩绿,清澈透黄,香气嫩香,滋味鲜醇,叶底嫩黄鲜艳,盛在玻璃杯中,会呈现“三绿透三黄”的奇特景象。
我仔细呷了几口,新茶的甘甜立刻浸润了口腔,从舌尖到舌底,涌动着一股早春的山野气息,雅香和温软,不输上品的龙井新茶。
我正要夸赞,老李却摇摇头发出一声苦笑:如果你用小桶装的矿泉水来泡,它的味道会更加纯真。
经过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天下所有的好茶都有了动人的故事,黄茶也不例外。故事发生在天台山上:相传琼台仙谷中的黄帝祭坛,受日月之精华,天地之灵气,孕育出奇花异草,天台黄茶正是其中的神异之物。秦末乱世,曾被项羽尊为“亚父”的范增曾隐居于天台九遮山,为了一次寻访草药,范增登上琼台山顶,在黄帝祭坛前发现了一棵茶树,通体金黄,枝干挺拔,叶片鲜嫩,范增就将它挖出,移植到九遮山。这棵茶树就成了天台黄茶的始祖。看来,黄茶不仅与汤色有关,也与黄帝有关啊!
明清时期,天台山人还经常喝黄茶,但频繁的战乱与匪祸打乱了平静的山乡生活,天台山黄茶最终被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今天,天台黄茶在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中得以光耀重现。老李告诉我,说起天台黄茶的重见光明,不应忘记一个人,他是一个茶痴,研究天台山黄茶的历史文化有二十多年了,他叫陈明。
陈明世居天台县街头镇,小时候听镇上老人说,九遮山岙寒山寺一带有饮之延年益寿的神奇茶树,通体金黄,疑为仙人所种,凡人难见。1982年他高中毕业,先后从事过各种职业,但最终还是跟茶结了缘,二十多年来他踏遍了九遮、寒岩诸山,对天台山,尤其是寒岩、明岩、九遮山的一草一木了如指掌,并产生了深厚感情。功夫不负有心人,1998年仲春的一个雨后下午,他在古寒山寺后的山陬间发现了数丛古茶树,其中一丛叶色鲜亮,通体金黄的变异株,犹如鹤立鸡群,他认定眼前的茶树就是昔日老人所言的神奇茶树。
进入新世纪后,天台黄茶选育工作得到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专家的高度关注,时任全国茶树鉴定委员会顾问的白堃元研究员专门牵头成立黄茶品种选育协作组,天台黄茶良种选育工作进入系统研究阶段。十多年来,他带领科研团队无数次往返北京与天台之间。国家茶树种质资源研究专家虞富莲虽已七旬高龄,每年还要在街头镇住上一段时间。省科技特派员、中茶所王新超副研究员亲自参与完成天台黄茶的所有检测项目,中茶所副所长鲁成银数次带队考察天台黄茶。
科研团队完成了单株选择、扦插繁育、无性系测定、品系比较试验等一系列选育程序,终于在2008年成功实现了无性繁殖大田栽培,并正式命名“天台黄茶”。浙江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专家组一致认为:天台黄茶具有氨基酸含量高,适应性好,抗高温干旱特性优秀,制茶品质优异,经济效益显著等优势,是国内难得的优质茶树良种。
今天,天台黄茶实现了产业化,并进入全国沿海各大城市,成了当地经济的新增长点,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