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是茅盾长篇小说创作的代表作,茅盾用了一年多时间来写作,动笔前有一个较长的准备和构思过程,他的创作经过值得探究,比如《子夜》中茅盾第一次写证券物品交易所,但交易所门禁甚严,除了经纪人,他人不能进去,茅盾如何进入其中?创作期间他为何经常去同乡前贤卢表叔公馆?中国茅盾研究会常务理事、茅盾内弟孔另境的女儿孔海珠在《红蔓》杂志上撰文披露个中细节。
茅盾在1930年4月,结束了在日本2年的逃亡生活,回到上海,把住家从景云里搬到了公共租界,仍旧过着“地下的生活”,行动更加谨慎。为了稻粱谋,他继续卖文为生,尽量做到住地的“安静和本分”。他沿用在日本时的化名“方保宗”向房东租房,并称自己是教书的。这个住处知道的人很少,笔者的父亲孔另境是他的内弟,当时住在虹口,离这个新家颇远,去的机会也不多。这年的夏秋之交,茅盾感到身体很不舒服,神经衰弱、胃病、目疾,一起袭来,最可恼的是眼病,心情也随之坏了起来。写作也只能停止了。因眼病,他实实在在前后休息了6个月,每天没事,东跑西跑,跑得最多的是同乡前贤卢表叔公馆。
卢家表叔
这位卢表叔即卢学溥(鉴泉),曾任北洋政府财政部公债司司长、交通银行董事长、造币厂厂长,还办过浙江实业银行等。笔者曾查阅过上世纪20年代的线装本《乌青镇志》,是由他主持续修的。他曾举荐多位乡亲进银行工作,茅盾最初进商务印书馆工作,即是持他的推荐信面见张元济总经理的。
茅盾从日本回沪的同月,即到卢公馆拜访。“卢公馆的客人中,除银行家外,也有南京政府方面的人。要打听政局的消息,卢公馆是个能有所获的地方。”也是在卢公馆,茅盾曾听说,做公债投机的人曾以30万元买通冯玉祥部队在津浦线上北退30里,这件事也成为他写《子夜》的材料之一。
笔者曾访问卢学溥的女儿卢树馨。她还记得小时候见到茅盾的情景,那时小说《子夜》刚刚出版,他们家里人都在传阅,猜测书中的“吴少奶奶”原型是他们家的宝小姐。她的这位姐姐很漂亮,也有恋爱故事,于是曾向作者追问过,作者当然不会做正面肯定的回答。
卢树馨还回忆,有时,茅盾与夫人孔德沚一起去他们梵皇渡路的家,她印象中还见过茅盾夫人。那时,银行界有什么“风吹草动”都会聚拢在他们家,花园里停满汽车,他们商量着一致行动。银行家还有个星期聚餐会,在都城饭店(现在的新城饭店)经常相互沟通情报。茅盾混迹于他们中间,观察、倾听……
准备和构思
《子夜》的写作从1931年10月起始,至1932年12月5日脱稿。其实,茅盾在动笔之前,有一个较长的准备和构思过程。写作这样的民族资产阶级题材,在他是第一次。自提倡新文学以来,《子夜》也是第一部描写民族资本家的长篇小说。
茅盾在“后记”中介绍《子夜》创作经过:“……其间因病,因事,因上海战事,因天热,作而复辍者,综计亦有八月之多,所以也还是仓促成书,未遑细细推敲,但构思时间却比较长些。”茅盾是勤奋的。在病休期间,眼睛虽然不能多用,思维仍离不开构思他的创作。他对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社会有比较深刻的了解,熟悉上海工商业的情况。他的朋友中有做实际工作的革命者,有自由主义者;在同乡、亲戚、故旧中,他们大都是中小企业主、商人、公务员、银行家等。茅盾与他们闲谈中,关于农村经济的破产,引起市场的不稳定性,流动在都市的资金并未投入生产方面,而是投入投机市场等等,一件件新鲜事例,加深了他对社会现象的了解。他本来打算用这些材料写一部农村与都市的“交响曲”,后来因那年夏天天气特别热,他的书房在三层楼上,尤其热不可耐,只得停顿写作。等到再起笔时,把原来的计划缩小了一半,只写都市而不写农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