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背社会主流民意
就香港政改方案遭到否决,人民日报今天发表评论,表示香港反对派议员一意孤行,执意投下反对票,这一结果背离了香港社会的主流民意,也是中央政府不愿看到的。
评论指出,反对派议员否决普选法案,是反对民主漠视主流民意的倒行逆施。普选法案是在广泛咨询香港各界意见的基础上提出的,并得到多数市民的支持。普选法案通过与否,不是简单的民主议题,对香港未来发展也至关重要。香港回归以来,围绕政制发展问题的政治争拗愈演愈烈,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各项社会事业受到严重阻滞。如能实现2017年行政长官普选,不仅可以实现香港居民多年的民主夙愿,香港社会也能从多年的政治争拗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谋求发展。反对派不顾民意取向,无视民众福祉,出于一己一党之私否决普选法案,其喊着“民主”口号反民主的真实面目暴露无遗。
央视评论特约撰稿人张定淮则表示,香港失去这次政改的机会,对中央、对特区政府和香港广大市民而言都是遗憾,这表明香港泛民派并非真想在香港发展民主政治,他们的举动意味着否决了香港500万合资格选民的民主投票权。
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王国兴批评反对派议员“叶公好龙” “假民主”,批评反对派议员喜欢“变脸”,因为他们的“筛选”政改方案不通过,全港市民没有机会自己投票选出特首。
阻碍民主发展进程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认为,反对派必须为阻碍香港民主发展负全部责任:反对派否决普选法案,与他们从一开始就试图把香港民主发展引入歧途一脉相承。
文章说,2003年,他们不顾香港经济陷入低谷、亟待复苏的实际情况,以立即实行“双普选”为口号,煽动社会抗争,企图制造社会动荡。2005年,香港特区政府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向立法会提出循序渐进修改2007年行政长官和2008年立法会产生办法的议案,他们却执意捆绑予以否决,使香港民主发展错失一次良机。今天的场景与当年何其相似!反对派的所作所为,说明他们是香港民主发展过程中的搅局者、破坏者。
特区立法会议员李慧琼表示,政改方案让1200人的选举变成500万合资格选民的投票,这是香港有史以来最民主的特首选举办法。她批评反对派议员在政改第二轮咨询未开始就盲目反对,指出方案被否决,特区民主将停滞不前。
曲解“一国两制”和基本法
人民日报评论说,反对派否决普选法案,实质是反对“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香港回归18年来存在的最大政治问题,就是香港社会始终有一些人不接受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的事实,不接受中央对香港的管治。他们利用一切机会与中央对抗,与特区政府对抗,把自己打扮成香港“核心价值”的维护者,妖魔化中央和特区政府,曲解“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他们选择否决普选方案,其目的是与中央争夺香港管治权,图谋把香港变成独立的政治实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中央希望通过落实普选巩固和扩大香港社会政治共识,实现香港长治久安,为此与社会各界一道,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反对派议员虽然否决了普选法案,但他们阻挡不了广大香港市民更加坚定地维护“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更加坚定地维护香港长期繁荣稳定的历史潮流。中央政府将继续坚定不移地落实“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继续坚定不移地支持行政长官和特区政府依法施政,继续坚定不移地支持香港特区依法循序渐进发展民主并最终达至普选目标。希望香港各界增进团结,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努力构建民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和谐的良好局面,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
引发未来发展思考
央视评论则认为,立法会表决过程的事实将逐步清晰,人们担忧的是,政改方案被否决后的香港社会会如何发展。
过去的两年,香港社会因为政治问题而出现了某种程度的政治撕裂,香港的社会、经济、民生的发展都受到了很大的干扰。长此以往,香港社会的确存在着走向高度政治化的危险,这对于“一国两制”的香港绝不是一件好事。
民主政治运作最重要的就是要守规则。中央坚持在港有序发展民主政治的主张就是香港民主政治发展的最大政治规则,而这个最大政治规则与香港《基本法》中所确定的“符合香港实际”,“循序渐进”和“均衡参与”的原则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政改方案“须经香港立法会三分之二多数通过”也是基本法中的制度规定,承认“否决”的有效性也是遵守规则的表现。
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是最能符合民意的一种选择。
然而,“一国两制”的国策还要继续落实下去。如果香港社会还是无休止地争论政治议题,那对于香港社会有百害而无一利。“一国两制”的目标是什么?就是要使香港长期保持繁荣稳定。基于这一目标,踏踏实实发展经济,切切实实改善民生恐怕是香港在政改方案被否决后最能符合民意的一种选择。
本报记者 范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