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每个时代的青春,都不尽相同。从内地海选而出、代表校园的青年歌手,与来自中国台湾,与“校园民谣时代”共同成长起来的歌坛宿将齐豫、黄仲昆、叶佳修、李建复、潘越云等等,将一同登上7月18日的上海大舞台,联袂呈现“两岸校园经典名曲上海演唱会”。
演唱会上的歌曲,还凸显出“校园民谣”的另一个关键词:“原创”。从校园民谣时代走出来的罗大佑、李宗盛等日后活跃于流行歌坛的“唱作人”,不可能滞留校园继续唱歌,必然走向社会、进入市场。但是,他们在台湾流行歌曲里植入了校园民谣的文学气质、田园诗意、真情实感和独创精神。在独家专访了5位校园民谣歌手出身的台湾歌坛巨星之后,他们也多多少少承认了校园民谣时代不再,但是其精神会永远流传。对于他们这群歌手而言,今年是“校园民谣40年”。
齐豫 校园民谣提升了流行音乐的整体品质
台湾校园,没有“流行音乐”这个专业。想学音乐,只能学“古典”或者“民乐”。父母也通常认为,“流行音乐不是一个可以投入的事情”。但是,校园民谣代表的是“不可磨灭的生活态度”,是诚恳、真实、不虚伪、不迎合。“凡是能够一炮而红的流行歌曲,都有着校园民谣的这种态度”,校园民谣,就是台湾流行音乐的DNA。
齐豫将于演唱会上唱的《橄榄树》,也是让她在校园里就一炮而红的曲目。当时,她还在台大读人类学,在选社团活动时就报了吉他社:“钢琴没学好,吉他简单些,弹错了也无妨。”当时,专业课程少、同学也不多,“我半夜在台大椰林大道边,边弹边唱……”那是校园民谣正蓬勃的美好时光。
黄仲昆 弹吉他唱歌是追女生的“标配”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的原唱者黄仲昆,也是校园民谣歌手出身。“校园民谣的基本配置,是一把吉他、三五同学,一起唱自己创作的歌。”不过,他又认真又调侃地加了一句:“音乐是人与人沟通最好的桥梁。那时追女生的‘标配’就是抱着吉他边弹边唱,这样成功率就会高一点!”
黄仲昆将于演唱会上唱《同桌的你》。回想起自己的校园生活,他感慨道:“那真是不知天高地厚、无忧无虑的年纪。上课点完名就从窗户里爬出去,找同学一起去唱歌,可以一起玩重唱、写和音谱,不会像歌星那样争排名和出场序……”那种“不为什么而歌唱”的歌唱,最为动人。“上世纪70年代末,台湾听腻了日本歌曲、听多了西洋歌曲,当时就有一群文艺青年,怀着一股使命感提出,为什么不能把优美的中文谱在歌谣里面?结果,试出了花,试出了果,这就是校园民谣。”
校园民谣的口号就是“自己唱自己的歌”,但是这个时代是否能再来,还真是“不可期”。当然,如果校园民谣能复苏,“乐见其成。”
叶佳修 让更多人唱自己写的歌
齐豫在大四那年获得1978年金韵奖民歌大赛冠军时,评委之一是叶佳修。他对齐豫夺冠的评价是:“她简直就是一台能演奏出歌词的乐器。”这位校园民谣奠基人,最初是一名校园诗人。“可是当我发现自己41年前发表在校刊上的诗,躺在校门口,上面有个大脚印的时候,我就想,‘文字是躺着的,歌是站着的’。”于是,年轻气盛的他,进入东吴大学吉它社学了5个和弦后,就开始在校园里弹唱起来,并把那首被大脚踩过的诗,谱成歌曲《流浪者的独白》参与校园演唱会,就此得到电台和唱片公司的眷顾。
叶佳修出身乡间,读的是政治系,其代表作就是《乡间的小路》《赤足走在田埂上》:“同学都是富贵二代,但是他们听我写的歌就感觉好像去乡下玩了一圈回来”。
叶佳修着力创作的时候,也面临着唱片公司的“走市场的策略”——让“帅哥”潘安邦来演唱他创作的歌曲,例如《外婆的澎湖湾》。“我写这首歌时还没去过澎湖,这首歌描绘的也是潘安邦的外婆的澎湖湾。”《乡间的小路》和《爸爸的草鞋》则是他为张明敏而作。“我希望我爱的音乐即便离开校园,也能够流行下去,所以一直在流行市场的夹缝中生存。”所以,他最终也认同让更有市场潜力的歌手来帮他传播自己写的歌:“20亿懂华语的人,都会以华语歌曲来沟通,这不也是我们,为这个时代做出的小小贡献?”
李建复 资本市场的逻辑不能“规范”艺术规律
“虽然时代在变,人想说说心里话的欲望没有变,但是心里话,在变。”这就是为什么当今年轻人不在校园里弹木吉他唱歌,但是在网络上创作神曲,并且神曲还能流行的道理。《龙的传人》的原唱、王力宏的表叔李建复,还同时投身互联网,能从资本市场的角度分析流行歌曲的走势。他坦言上世纪80年中期起,台湾校园民谣的曲风开始走下坡路,“歌手凋零”。华语流行歌坛出现了一批专业音乐人创作的流行歌曲,推出了邓丽君、凤飞飞等流行歌手。她们的歌声及其编曲方式,与根植于乡土、民族的校园民谣是很不一样的。
好在,校园民谣对“音乐本质的追求的态度”,在陈绮贞、徐佳莹、卢广仲等这些拥有创作力的年轻歌星身上延续。他们也都能抱着吉他边弹边唱,唱出当下年轻人的心声。因而,这一批歌手也拥有一定的市场。
“小众歌手”能够生存,靠的也还是“原创精神”,这也是延续华语歌坛的命脉。
潘越云 校园民谣是一股清流
相对于前4位深深扎根于校园民谣的歌星而言,潘越云算是“后来赶上”的。但是,她的代表作诸如《天天天蓝》这般,如小品文一样“带有文学气质”的歌曲,与校园民谣一脉相承。
她丰富了校园民谣的形式:“校园民谣就是一股清流,歌手也都很朴素,甚至素颜,从来不穿戴亮片。”而且,校园民谣歌手通常“自然淳朴学历高”:“过去那些素颜歌手再上舞台的感觉是不一样的——那就是岁月,值得尊敬、值得感动。”
最后,问了一句黄仲昆,这个时代对于校园民谣的爱“是否可以重来?”他答:“只要是真爱,永远都存在。” 首席记者 朱光
相关链接
校园民谣特质
中国台湾校园民谣代表作《童年》《垄上行》《外婆的澎湖湾》《橄榄树》《龙的传人》《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兰花草》《蜗牛与黄鹂鸟》《忘了我是谁》等等。音乐上,校园民谣的风格接近美国民谣(Folk Song)。在上世纪60年代于美国风靡一时的民谣,曲风柔和、声线温暖,通常以悠闲口吻唱出田园风光、唯美爱情,代表人物包括约翰·丹佛(John Denver)、奥莉薇娅·牛顿-约翰(Olivia Newton-John)、嘉莉·西蒙(Carly Simon)等。其中,生于英国剑桥的奥莉薇娅·牛顿-约翰更是出身于“学霸家族”。她爸是大学校长,她爷爷马克斯·玻恩是诺贝尔物理奖得主,量子力学奠基人……
在内容上,台湾校园民谣关注校园、青春、初恋、友情等一切美好事物,与鲍勃·迪伦(Bob Dylon)早期作品为代表的美国民谣,还是有一定区别的——美国民谣发展到后期,开始关注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