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新视界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7月12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最快乐的一天
姜燕
新民图表 制图 戴佳嘉
孩子们的心愿卡 本报记者 周馨 摄
  首席记者 姜燕

  彩色的气球在奔跑的孩子手中传递,像传递着一个个彩色的梦。早上还低头不语、满脸戒备的女孩们,现在在操场上来回跑着,笑声在大山中回响。

  从上海来的心理学研究生汪媛看着女孩汗流浃背的样子,忍不住担心她们累,一个女孩眼里闪烁着光芒说:“我不累。老师——这是我最快乐的一天。”

  女孩笑着,汪媛却有想哭的冲动。

  初次见面感到震惊

  7月1日清晨,上海天气不佳,冷风兼着细雨,但这丝毫未能稍减华东师范大学心理辅导团队的热情。队员们早上5时起床,一路飞机、汽车,马不停蹄赶到贵州省纳雍县,已是晚上9时。好不容易坐下来,吃上一口热乎乎的豆花饭,导师徐光兴教授还不忘抓紧时间,交待分组安排。

  虽然旅途劳顿,但他们还是很兴奋地期待次日与小朋友们的见面。此时,他们对要面对的是一群怎样的孩子还没有太多概念。虽然之前听过介绍,但第二天孩子们的沉默、孤僻和封闭还是始料未及。

  这是本报关注了4年的一个特殊人群——失依儿童,他们生活在贵州大山深处,父母因死亡、失踪、失去劳动能力等种种原因无法继续抚养他们,孩子们只能跟着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勉强度日。生活的窘困、情感的缺失、安全感的极度匮乏以及受到的歧视令孩子们封闭自我,他们怕听到“你没有爸妈!”的嘲弄。

  “孩子们普遍低着头,不讲话,没有表情。让他画画时,用手紧紧捂着画。有的不愿意参加团体活动,胆怯。”

  这是团队12名成员的共同感受,这使他们意识到此行的必要和重要。

  7月1日至5日,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徐光兴教授率团队远赴贵州省毕业市纳雍县,为失依儿童实施心理辅导。这是本报与闵行区工商联光彩事业促进会共同主办的“大山童馨-支助贵州纳雍失依儿童公益活动”的子项目“大山童馨·点亮心灵”,今年是第一次实施。短短数天里,11所小学的259名失依儿童受益,孤寂的心灵得到前所未有的慰藉。

  心理辅导注入力量

  7月4日,龙场镇联富小学。一场山雨后,气温陡降老师们穿着短袖T恤,却似乎感觉不到寒冷。

  吃过一顿白水煮土豆加方便面的午饭,简陋的教室里,活动再度开始,23个孩子对下一个新游戏十分期待。

  “现在,我们把椅子围成一个圈,想一想,上午说过,圆圈是什么样子?”富有亲和力的孔经纬站在教室中间,用活泼的语调和生动的肢体语言调动着孩子们的情绪。黄凯华、蒋吉丽和王华欣在一旁赶充气球,不一会儿,孩子们就都戴上了彩色的气球头冠,教室里灵动起来。

  害羞的男孩女孩很自然地分坐两边。“咦,我们怎么坐的?要有男有女,隔花坐哦。”孔经纬一边说着,一边主动将孩子们的座位调整过来。一些孩子们呵呵地笑了。

  “好,现在我需要人帮个忙,谁愿意?”马上,有两三个孩子举起手来。心理辅导老师们交流中,都发现虽然这些孩子连自己的生活都无法保障,却很愿意帮助别人,填写的心愿卡中,经常有“我想要很多书,能分给别的小朋友看”“我想当个医生,帮别人治病”这样的话语。

  得知要帮的忙就是和另一个男孩与老师一起为大家唱支歌,两人没有胆怯,拿起歌词纸低声唱起来。“这已是一上午预热的效果,刚来时很难让孩子们开口,切入是个相当难的过程。”蒋吉丽说。

  一曲终了,孔经纬趁热打铁。“来,再来一个小朋友,我们现在是5个人的组合,好强大,是不是?”她和蒋吉丽搂着3个孩子,一同唱着:

  “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单中坚强;每一次,就算很受伤也不闪泪光……”

  并不流畅的歌声,却是这样动听,音符随着激励人心的歌词和温暖的拥抱一起,将力量注入一个个小小的心脏。

  既有欣慰也有感动

  “孩子们的心理问题好了以后,眼睛是放光的、明亮的,头是抬起来的。”徐光兴说。

  这天,联富小学的活动结束时,孩子们的脚步明显轻快多了,记者问他们“今天好玩不好玩”,几个孩子立即抬头,笑着说“好玩!”这样的变化令人惊讶。

  但是,看着孩子们远去的身影,年轻的心理辅导老师们没有太多的兴奋,有的反而是心疼和感动。这一点,在曙光乡长冲小学的潘伟、张倩;在王家寨镇糯克小学的孔燕飞、吴冉(上海健康医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教师);在锅圈岩乡治安小学的程筠函、郭婧;在中岭镇铁厂小学的姜琪、汪媛感受相同。

  小小音乐会上,大家一起唱着“没有花香,没有树高”,很多孩子的眼泪流下来。这,是孩子们感怀身世;

  一个女孩的心愿卡上写着“我想让妈妈回来”,她的妈妈已经走了好几年,家里与之失去联系。

  类似的心愿卡还有很多,如“我想得到爸爸妈妈的爱”“我希望妈妈能回来和我们一起住”“我想要的东西是能治好我奶奶病的药”,这样简单的要求,对这些孩子来说,却是一个个难以实现的梦想。

  孩子们也带给老师许多意外和感动。

  姜琪发现,有个孩子的画上画着许多书、书包和笔,前面站着两个人。她不解画的意思,问画画的男孩是不是想当老师,男孩说:“不是,我想当校长。”然后抬起头,眼睛红红地,说:“我想做公益”;

  有些女孩非常懂事,一个13岁很有画画天赋的女孩,老师们把一套水彩笔和余下的纸都送给了她,她谢了老师至少10次;

  活动结束时下雨了,有的女孩要把衣服脱下来给老师盖头,催促她们快点回去……

  还有些孩子的艺术天分令人吃惊,一个名叫张雪莉的11岁女孩,讲的童话故事《灰姑娘》声情并茂,画画也显示出超群的天资。

  必须关注心理危机

  2015年6月9日,毕节市七星关区田坎乡4名留守儿童因无法承受生活和内心的双重压力,在家集体喝农药自杀。这起事件,让人们将目光投向贵州毕节山区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更将“心理抚慰”的议题提上日程。

  这4名孩子的母亲2014年3月因家暴外出,父亲2015年3月外出打工。爷爷奶奶20多年前去世,外公外婆离这边远。这与部分失依儿童的生存状况已然相似,后者某种程度上更甚于前者。

  “大山童馨”对失依儿童的心理关注自2013年开始。当时请徐光兴教授为纳雍县糯克小学60余名失依儿童实施心理辅导试点,成效显著。在那次集体辅导和入户调查测评中,徐教授得出结论:

  “53.85%的失依儿童需要长期心理辅导,如不及时治疗,心理创伤会伴随其终身,10%左右需要紧急心理救援,否则有形成仇恨社会、反社会或麻木不仁的心理。由于走访的户数有限,大规模的数据统计结果可能略好于这个数字,但从走访的个案来看,大部分孩子需要长期心理辅导和关怀。”

  此次,心理辅导老师们从孩子的表现和画作中看出他们的心理问题。很多画上只有房子、教室,没有人物,有人物也多是爷爷奶奶,没有爸爸妈妈;忌讳谈父母,甚至有仇恨心理,会和奶奶说“不要和我提那个人”。更令人担忧的是,很多孩子表现出攻击性,他们的画里有食人花、打怪兽和兵器、利器,多幅画中有带有攻击性心理暗示的松树。

  远方的关怀毕竟是偶尔为之,来自身边的关注才是长期的和持续的,这使当地心理师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纳雍县教育局也认识到这一点,得知徐教授愿意来培训师资,特地发文,要求全县每所学校必须派1-3名老师,前来参加7月3日的授课。并且要求实地开展心理辅导活动时,附近中心校的老师前去观摩学习。

  在联富小学实施心理辅导时,1985年出生的校长王俊普悄悄地坐在教室一角。他说:“这些孩子有几个很难沟通,从来不说话,不笑,今天我看他们都笑了,这些老师用的是什么办法,我得留个联系方式,好好请教请教。”

  与当地老师建立即时联络的心理辅导机制正在酝酿中,心理辅导老师们也有强烈的愿望要将这件事坚持下去。遗憾的是,这次时间太短,今后,他们想带着帐篷住到学校里,好好和孩子们待上几天。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超强台风灿鸿来袭时特别报道
   第A03版:超强台风灿鸿来袭时特别报道
   第A04版:超强台风灿鸿来袭时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5版:时政·要闻
   第A06版:读者之声
   第A07版:新视界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2015中国(上海)国际青少年校园足球邀请赛特别报道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文体汇
   第A12版:话题/文体汇
   第A13版:文体汇/跨界
   第A14版:动态/文体汇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专版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2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C01版:金色池塘
   第C02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C03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C04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最快乐的一天
新民晚报新视界A07最快乐的一天 2015-07-12 2 2015年07月12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