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体育学院退休教授戴炳炎说,老年餐,也可以说是敬老餐,做到现在这样已很不容易了,方方面面动了不少脑筋,值得点赞。但是,“众口难调”也是现实,尤其是老年人,牙口不好,生活习惯不同,要求不一,未免让烹饪者感到为难。老年餐,一要营养平衡,二要搭配合理,三要口味适中,关键是安全。物美价廉难两全,可适当加一两元,老年人还是可以接受的。
一位家住东安新村的读者反映:“我们社区的助餐确实不尽如人意,只有午饭,没有晚饭。隔壁98岁的邻居吃过一阵子,就不吃了。”虹口区一位街道办事处负责人认为,上海的助餐点能维持的,都靠政府补贴,但街道体制改革后就难了。老年人助餐不能全靠政府补贴,也要遵循市场规律。
“这个调查接地气。”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宣教中心的张元说,民以食为天,解决老年人就餐确实是个难题。建议政府出台优惠税收政策,让更多企业参与,做大规模,可以让老人根据各自经济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进行点餐,可能会更满意。
尽管困难很多,不过,上海在为老助餐方面也有不少成功的探索,比如黄浦区覆盖全区的老字号供餐模式和杨浦区平凉街道的“精致小厨”。新民晚报APP网友也纷纷留言:“希望有更多助餐点。”“办好助餐点,为老百姓办实事。”读者姚先生说,关键在于政府各级干部真正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了解百姓真实需求,才能把事情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