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前三轮培训
7月8日,上海代表团选手集中出发的前一天,记者来到位于浦东的培训基地,见到了正在做最后冲刺的中式面点项目两名女选手——倪颖杰和杜军。站在操作台前,两人弯着腰,从上午9时一直忙活到下午5时,中间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只是囫囵吞下几个自己刚蒸出的饺子和包子垫垫肚子。为了节约时间,她们的手里活计不停,饺子、包子都是指导老师和手语翻译递到嘴边的。
第一次参加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的两人,都憋着一股劲,想不断突破自己,赛出上海残疾人的最高水平,开展三轮培训的半年来,不仅每周一天的上课时间互相比学赶超,课后还要在家练习,通过短信向老师请教。上海市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中心为迎接此次大赛,专程从延安饭店请来高级技师费师傅指导两名选手。她告诉记者,两人刚来时只有初级点心师的水平,他们专门练习月牙蒸饺、提褶豆沙包和油酥面团这三个竞赛项目,经过无数次重复,两人的手指功夫越来越精巧,面点上的褶子越捏越多,特别是豆沙包上的褶子,能达到30个以上,超过比赛规定标准的一倍,在全上海的点心师中也称得上是一流水准。她们还商量了很久,确定出用南瓜、瓜子仁、可可粉等天然原料上色,做出企鹅、向日葵、冰山等造型,将参赛作品装点得十分漂亮。
两人的本职工作其实都不是面点师,兴趣爱好和对梦想的追求却让她们主动报名参赛。倪颖杰说,她是宏安瑞士大酒店员工餐厅的厨师,师傅一直说她是头蛮牛,无论工作多累多苦,从不抱怨,或许是因为她听不见,所以能更加专心做事。不过这次参加培训和比赛也让她认识到,光靠吃苦还不够,还需要智慧和技术,才能有更好的成绩,这个收获对她将来的工作也有益处。
展示上海水平
7月10日,第一次参加全国比赛的听力残疾人杨益萍,在武汉度过了一个难忘的30岁生日,在同伴的祝福中,她吹熄蜡烛,许下心愿。一天后,她的心愿真的实现了,获得CAD制图项目第三名的好成绩!双喜临门,之前仅在闵行区级残疾人技能竞赛获得三等奖的杨益萍觉得,之前半年的辛苦培训真的值了。
在此次大赛中,上海代表团在上届获得团体总分第二名、两个单项第一名、五个单项第二名的基础上又有长足进步,喜获优异成绩,这与上海市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中心的赛前准备和选手们的刻苦努力是分不开的。
33岁的听力残疾人陈萍说,她在一家公司担任人力资源专员,白天工作忙,晚上还经常加班,仍坚持每晚抽1小时练习打字和操作WORD、PPT软件,迎战文本处理项目。功夫不负有心人,她如愿获得这个项目的第一名。
24岁的听力残疾人史亮,是上海应用技术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装潢设计专业应届毕业生,正值毕业找工作的关键时刻,仍在曾经参加过这项赛事的父亲鼓励下报名参赛,参加培训和不断自学,理论基础和绘画技巧大幅提高,信心十足地备战海报设计项目,并获得第三名。
此外,在展能节的展演中,上海的竹刻和沙画项目也与其他省、市、自治区代表团的民族乐器制作和演奏、油纸伞制作、口书、脚趾剪纸等项目同台亮相,展现出上海残疾人对美的孜孜追求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信心。
本报记者 孙云 本版摄影 特派记者 张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