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4:康复/健康园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8月24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骨科手术后谨防静脉血栓栓塞症
乔闳
  人体的健康在于“平衡”,以循环系统为例,在血管内流动的血液促凝和抗凝机制各司其职,从而保证正常的血液循环。一旦静脉系统内形成血栓,就可堵塞血液流动,而血栓如脱落进入血液循环,可直接导致心、脑和肺等重要脏器的血管阻塞,甚至导致猝死。近年来,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已成为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和脑卒中而排名第三的常见心血管疾病。

  骨科手术后抗凝不可少

  骨科大手术后人群,如髋、膝关节置换或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是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极高危人群,因此更应积极预防。日前,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上海市关节外科临床医学中心主任戴尅戎教授指出,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栓塞症是可以预防的,抗凝治疗等预防措施应列入骨科手术后常规治疗。如在上述手术时不接受正规的抗凝治疗,40%-60%的患者会在术后35天内发生轻重不等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约10%-30%的患者会发生更易引起肺栓塞的近端深静脉血栓。深静脉血栓的症状非常隐蔽,患者往往没有明显症状而于发生肺栓塞后突然死亡。

  寻求获益和风险的最佳平衡

  我国骨科大手术病人术后接受抗凝治疗的比例低,这主要是因为医生担心出血风险、患者在出院后不便于打针和进行凝血机制监测引起依从性差导致的。为此,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的2009《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指出:应对骨科大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进行有效预防,其中药物预防是主要措施,它可以减少静脉血栓栓塞的发生风险,有效提升此类手术的安全性。其实,现在已经有新型口服抗凝药,用药后不增加出血风险,无需打针,无需进行常规凝血功能监测,为骨科大手术后人群提供了安全、便捷的预防手段。

  戴尅戎教授指出,通过药物改良和科学抗凝治疗方案的制定,可以有效降低静脉血栓形成而不增加出血风险。在抗凝药的选择上,应当权衡风险与获益的平衡。目前根据国内外的相关指南,首次抗凝应该在术后12小时至24小时之间开始,医生应该在不增加出血风险且血药浓度有效、平稳的基础上选择抗凝药物。用药疗程在2周至5周,应严格遵循医嘱。

  警惕生活中的静脉血栓栓塞症

  静脉血栓并不一定与手术有关,例如可在久坐、下肢静止时间过长、膝后方长时间受压等情况下发生,曾被称为“经济舱综合征”。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连续长途飞行后,就曾出现左腿深静脉栓塞。戴尅戎教授介绍,血液高凝、血液流速缓慢、血管内膜损伤是造成血管内血栓形成的三大“元凶”。长途旅行的人群由于没有及时补水、长期静坐,和前两个“元凶”都“扯上了关系”,因此更易形成血栓。

  生活中易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高危人群还有肥胖者、孕妇、有肝肾疾病者、家族或者自己曾有中风病史者,以及长期卧床,打石膏的人群。

  戴尅戎教授建议,预防的手段除服药外,还可以抬高下肢,多做踝、膝关节节律活动,注意多喝水,所有这些措施都利于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防止血栓形成。    乔闳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新民眼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专版
   第A07版:民生速递
   第A08版:一寸山河一寸血·松山会战
   第A09版:一寸山河一寸血·松山会战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上海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长三角/中国新闻
   第A15版:战后70年反思录⑦日本篇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
   第A18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阅读/连载
   第A24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养生/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保健
   第B04版:康复/健康园
   第B05版:新民健康/慢病
   第B06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B07版:广告
   第B08版:资讯/市场之窗
从控制血尿酸升高到防治痛风
骨科手术后谨防静脉血栓栓塞症
体检发现动脉瘤应尽早手术
半数糖友与骨松症“难舍难分”
新民晚报康复/健康园B04骨科手术后谨防静脉血栓栓塞症 2015-08-24 2 2015年08月2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