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民生速递
     
本版列表新闻
下雨蓄水,需要时释水,“透水”路面、绿地能更好应对灾害天气~~~
下雨蓄水,需要时释水,“透水”路面、绿地能更好应对灾害天气~~~
下雨蓄水,需要时释水,“透水”路面、绿地能更好应对灾害天气~~~
下雨蓄水,需要时释水,“透水”路面、绿地能更好应对灾害天气~~~
下雨蓄水,需要时释水,“透水”路面、绿地能更好应对灾害天气~~~
     
2015年08月24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雨蓄水,需要时释水,“透水”路面、绿地能更好应对灾害天气
打造“海绵城市” 摆脱“看海”窘境
陈杰
  受台风“天鹅”外围环流和冷空气的共同影响,申城昨天出现明显降雨,今天早上拉响暴雨橙色预警信号,市内有地方出现积水。以往,包括上海在内的国内许多城市,遭遇连续暴雨后就容易开启“看海模式”。如果按照“海绵城市”的理念,未来能不能给上海滩铺上一块大大的海绵,下大雨时把雨水吸掉,不下雨时把蓄存的水放出来再利用,让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不再陷入“城市看海”的窘境。

  本报讯 (记者 陈杰)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上海正在因地制宜,在国家指导性技术指南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自己的“海绵城市”标准,确立源头控制、管网优化和建立内涝防治体系“三段论”。另据不完全统计,上海目前符合透水要求的路面达到36万平方米,而全市道路和高架路面总面积为100平方公里,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所谓“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源于低影响开发(LID)技术,排水工程的理念经历了快速排放、控制水质、量质并举和可持续发展四个阶段,美国等发达国家已进入可持续发展理念阶段。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开始实施,本世纪初传入我国。随着近年来我国多个城市因降雨出现内涝,开启“看海”模式,“街上游泳”、“路边捉鱼”、“汽车漂浮”、小区住宅楼一夜之间成“海景房”等新闻屡屡见诸报端,关键还是城市规划建设中长期“重地上轻地下”所致。

  2007年,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在全国率先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城市雨水浅层地下蓄渗技术和装置,在研发基地率先使用,并于2010年在虹桥交通枢纽得到成功应用。

  在2012年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项目和2013年国家重大水专项的资助下,该院又开发了旋流处理-浅层蓄渗技术和装置,成果在黄兴公园成功应用。

  此外,上海世博园区具备透水功能的道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张辰介绍说,今年,受市建管委委托,该院与本市交通、规划、水务、绿化市容、住房保障等部门下属研究单位联合开展上海市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意见的研究,有望形成本市建设海绵城市指标体系,根据上海地方的具体情况量身定做。专家表示:“上海土壤的粘土性质特别明显,可以吸收一部分雨水,但一旦吸收过多也会‘饱死’。在上海,尤其要考虑水面率和绿地率等指标。在规划控制指标要求下,标准涉及到建筑小区、绿化、道路广场和水务系统。”

  根据测算,全国“海绵城市”的建设将带动6万亿元投资;建成后,上海全市管网的排水能力将提升30%以上,可抵御“五年一遇”的短时强降雨,即一小时降雨量49毫米,不留积水,全部排空。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新民眼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专版
   第A07版:民生速递
   第A08版:一寸山河一寸血·松山会战
   第A09版:一寸山河一寸血·松山会战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上海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长三角/中国新闻
   第A15版:战后70年反思录⑦日本篇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
   第A18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阅读/连载
   第A24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养生/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保健
   第B04版:康复/健康园
   第B05版:新民健康/慢病
   第B06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B07版:广告
   第B08版:资讯/市场之窗
打造“海绵城市” 摆脱“看海”窘境
蓄水减缓内涝 植物净化水质
建“海绵城市”,一个不能少
“海绵上海”的绿地如何建?
广告
新民晚报民生速递A07打造“海绵城市” 摆脱“看海”窘境 2015-08-24 2 2015年08月2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