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民生速递
     
本版列表新闻
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绿地与广场、水系~~~
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绿地与广场、水系~~~
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绿地与广场、水系~~~
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绿地与广场、水系~~~
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绿地与广场、水系~~~
     
2015年08月24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绿地与广场、水系
建“海绵城市”,一个不能少
陈杰
  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去年11月出台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阵地”在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绿地与广场、水系等,打造主要分为以下三种途径:

  ■ 保护城市原有生态系统 最大限度保护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留有足够涵养水源、应对较大强度降雨的林地、草地、湖泊、湿地,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这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

  ■ 生态恢复和修复 对已经受到破坏的水体和其他自然环境,运用生态的手段进行恢复和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  

  ■ 低影响开发 按照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最低的开发建设理念,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在城市中保留足够的生态用地,控制城市不透水面积比例,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根据需求开挖河湖沟渠、增加水域面积,促进雨水的积存、渗透和净化。

  记者注意到,该《指南》特别提到,“海绵城市”建设应统筹“三大系统”:

  ■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通过对雨水的渗透、储存、调节、转输与截污净化等功能,有效控制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和径流污染;

  ■ 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即传统排水系统 应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共同组织径流雨水的收集、转输与排放;

  ■ 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  用来应对超过雨水管渠系统设计标准的雨水径流,一般通过综合选择自然水体、多功能调蓄水体、行泄通道、调蓄池、深层隧道等自然途径或人工设施构建。

  以上三个系统不是孤立的,也没有严格的界限,相互补充、依存,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元素。

  本报记者 陈杰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新民眼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专版
   第A07版:民生速递
   第A08版:一寸山河一寸血·松山会战
   第A09版:一寸山河一寸血·松山会战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上海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长三角/中国新闻
   第A15版:战后70年反思录⑦日本篇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
   第A18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阅读/连载
   第A24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养生/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保健
   第B04版:康复/健康园
   第B05版:新民健康/慢病
   第B06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B07版:广告
   第B08版:资讯/市场之窗
打造“海绵城市” 摆脱“看海”窘境
蓄水减缓内涝 植物净化水质
建“海绵城市”,一个不能少
“海绵上海”的绿地如何建?
广告
新民晚报民生速递A07建“海绵城市”,一个不能少 2015-08-24 2 2015年08月2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