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价更高
昨天报道见报后,不少网友表示:“旅程诚可贵,安全价更高”“不少游客的维权意识太强烈,导致用错地方”……
对于那些把自己和别人置于潜在危险的境地、对服务人员打骂的蛮横乘客、游客,不少网友的建议是“加入黑名单,今后让他们出门旅行处处受阻。”
事实上,今年5月上旬,国家旅游局公布了首批全国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进入“游客黑名单”的北京游客周跃,今年1月由于不满飞机晚点,在由昆明飞往北京的航班上强行打开两道应急舱门,警方对他予以治安拘留15日处罚。8月17日,国家旅游局又公布了第二批全国游客不文明记录名单,乘机时因调整座椅与他人发生争打被拘留的2名当事人以及踏坐景区主题雕像并拍照传播的1名当事人“上榜”。
民航已尝试
5月20日,国家民航局出台了《加强民航法治建设若干意见》,其中第十五条是健全纠纷预防机制,依法规范航空运输安全“旅客黑名单”制度。从全球范围来看,民航业的“旅客黑名单”根本不算新鲜事物,欧美的很多知名大航空公司都建有“旅客黑名单”。国内率先建立“旅客黑名单”的航空公司是春秋航空,2007年将带头“霸机”的十几名旅客列入“暂无能力服务旅客名单”。
不过,上海目的地国际旅游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郭誉扬认为,黑名单在旅游行业实施有一定的难度,“没有统一的信息系统,一个人在江苏进入黑名单,他到上海报名参团旅游,且不说上海的旅行社知不知道他进入黑名单,知道了也不一定拒绝。”
黑名单在民航实施,从技术上是可行的,绝大多数航空公司的售票需经中航信系统,“在这个系统里把某个旅客列入黑名单,他就无法买机票了。” 本报记者 金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