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介绍,京津冀的整体定位是“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到2030年,首都核心功能更加优化,京津冀区域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曾说过,“北京、天津、河北人口加起来有1亿多,土地面积有21.6万平方公里。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完全能够相互融合、协同发展。”
宏伟的蓝图已经绘就,接下来,京津冀三地要做的就是按照规划纲要的部署去奋斗,用15年的时间,实现京津冀区域一体化。
5大“新”亮点
功能定位方面,要打造以首都为核心世界级城市群。在规划纲要中,最受瞩目的无疑是京津冀三地功能定位。未来京津冀三省市定位分别为——
北京市:“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天津市:“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
河北省:“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
空间布局方面,首要任务解决北京“大城市病”。要把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问题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首要任务。要进一步强化京津联动,全方位拓展合作广度和深度,加快实现同城化发展,共同发挥高端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京津、京保石、京唐秦三个产业发展带和城镇聚集轴,这是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体框架。
功能疏解方面,四类非首都功能将被疏解。北京人口过度膨胀,雾霾天气频现,交通日益拥堵,房价持续高涨,资源环境承载力严重不足,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北京集聚了过多的非首都功能。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从疏解对象讲,重点是疏解一般性产业特别是高消耗产业,区域性物流基地、区域性专业市场等部分第三产业,部分教育、医疗、培训机构等社会公共服务功能,部分行政性、事业性服务机构和企业总部等四类非首都功能。
重点领域方面,交通、环保产业升级先突破。在交通一体化方面,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多节点、网格状、全覆盖的交通网络。重点是建设高效密集轨道交通网,完善便捷通畅公路交通网,打通国家高速公路“断头路”,全面消除跨区域国省干线“瓶颈路段”,加快构建现代化的津冀港口群,打造国际一流的航空枢纽,加快北京新机场建设,大力发展公交优先的城市交通,提升交通智能化管理水平,提升区域一体化运输服务水平,发展安全绿色可持续交通。
发展目标方面,北京5年后人口在2300万以内。京津冀协同发展定下近期、中期、远期3个目标。
近期:2015-2017年,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取得明显进展,在符合协同发展目标且现实急需、具备条件、取得共识的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深化改革、创新驱动、试点示范有序推进,协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中期:2018-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北京“大城市病”等突出问题得到缓解;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产业联动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取得积极成效,协同发展机制有效运转,区域内发展差距趋于缩小,初步形成京津冀协同发展、互利共赢新局面。
远期:2021-2030年,首都核心功能更加优化,京津冀区域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区域经济结构更加合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公共服务水平趋于均衡,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区域,在引领和支撑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未来生活大猜想
2030年,京津冀将成为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住在京津冀,你的生活将有啥变化?各路专家对此进行了大猜想。
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王金南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环境污染防治是主要诉求,目前已经制定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对区域空气质量进行达标管理,明确了2017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治理目标。北京将与周边的天津、石家庄等形成一个共同体,共同实施空间用途管控,对PM2.5年均浓度等主要污染物划定大气环境红线。
未来京津冀的天越来越蓝,雾霾越来越少。蓝天白云将是日常的主题,出门不必穿戴口罩了,净化器也将没有了市场。“APEC蓝”、“阅兵蓝”将是常态。
中国房地产协会原副会长朱中一认为,房价本身就是地段,未来伴随北京周边建设多个卫星城,各卫星城如果能“自给自足”,人们不再职住分离,可以从容选择距离各自工作单位近、房价又相对便宜点的郊区。卫星城房子可能被炒热,但价钱不会高得离谱。中年人多数已经在城区有房,有刚需的年轻人本身经济实力适合郊区买房。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非首都功能疏解,整个城市被重新打散,其中就包括教育投入,传统名校的资源势必会被引导到周边区域,名校不再高不可攀。目前很多北京的重点高校都已经开始或筹划外迁,今后将会有更多的名校迁往各地,在家门口上名校将不再是一句空口号。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赵弘认为,未来通过建设周边几个功能性微中心疏解这种压力,从北京城前往微中心就会效仿欧美国家,建设1小时抵达、大容量、高速化、一站式、低票价的市郊铁路。
京津冀一体化首先体现在三地交通便捷上。三地间的民众出行,铁路将唱主角,实现“1小时交通圈”。无论在哪里,要到哪里去,总有最佳的出行方式、最快速的交通工具,1小时内就能到达。
中央美院城市设计学院副院长王中表示,过去北京中心城用不到10%的面积承载了70%的城市功能。未来疏解后,机场之间、长途枢纽间可能会像在东京一样,靠轨道交通连接起来,穿梭地下,既方便又快捷。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说,北京对周边的最大辐射就是服务业的辐射。随着京津冀的发展,民众的生活质量将会进一步提升,对吃喝穿玩等服务的追求也会进一步加强,卖早点的、保洁等服务业并不会萎缩。
协同发展“在路上”
按照规划纲要传递出的信息,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交通、生态环保和产业转移将成为突破点。实际上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在路上”,三地积极行动,在疏解非首都功能、重点领域突破等方面已经交出一份不错的成绩单。
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战略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事实上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早已拉开帷幕。
一是控,用严控产业增量、划定发展边界的“除法”,来换取创新活力持续释放、资源环境不断改善的“乘法”。针对非首都功能的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清单,8月25日,北京发布《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2015年版)》,分别于全市范围内对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教育、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领域的新增产业进行了禁止和限制,还针对城六区专门出台了更为严格的禁限目录。全市范围内不再新设立或者新升格普通高等学校,禁止新设立面向全国招生的一般性培训机构。
二是疏,做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减法”,来换取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优化的“加法”。北京市中心城区内已有36个商品交易市场外迁,动物园、大红门等市场商户正在向廊坊永清、保定白沟、沧州黄骅等地疏解,助力河北打造全国现代商贸物流基地。2015年确定淘汰的300家企业已退出185家。
北京被戏称为“全国看病中心”,外来就医的流动人口每天有70万人之多,周边交通和医院不堪重负,北京正通过整体或部分搬迁、交流合作等方式,统筹推动医院向中心城外疏解。8月1日,在距离北京城区200多公里外,京张两地联姻而成的“北京天坛医院(张家口)脑科中心”揭牌,不仅张家口当地脑科患者就诊不用再跑北京,与其相邻的山西、内蒙古等地的患者,也可以就近就医,预计能够减轻天坛医院神经科60%以上得门诊量。
梳理近一年来京津冀三地在交通领域的动作,京津冀一体化“雏形”渐显。民航业已经先行一步,北京新机场被称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引擎”,已于去年12月26日破土动工。根据国家发改委批复,新机场工程投资799.80亿元,空管工程投资41.6亿元,工期5年,计划2019年建成运营。与此同时,周边其他机场的定位也已清晰。天津滨海机场将大力发展航空物流,石家庄机场要积极发展航空快件集散及低成本航空。
据北京公交集团相关负责人透露,京津冀正在共同研究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首都地区环线高速、京秦高速、京台高速等一批“断头路”、“瓶颈路”段正在打通或扩容。天津也将京津冀一体化视为发展机遇,打造天津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启动建设天津到石家庄的津石高速。规划京津“双城”轨道交通,在京津城际运行日益饱和的情况下,加快规划第二城际通道。
在中央“协同防治”精神指导下,京津冀开啃“硬骨头”。过去一年,京津冀建立重污染天气应急管理预案和联动响应机制;水利部组织编制《京津冀协同发展水利专项规划》,提出京津冀地区以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修复为重点,偿还生态环境欠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