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端延伸
专车也会有自己的车站
日前,服务用户已过2亿的滴滴打车,将整体业务改名为“滴滴出行”。将“打车”转换为“出行”,反映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出行,需要布一张更大的网。
互联网打车方便年轻人抢车,不太会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打车打不到怎么办?日前,滴滴快的在业内第一个想到要在沪推“滴滴车站”。不过,相比传统公交车站一般只定点按时停靠公交车,互联网车站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可多车种(包括专车、快车、顺风车、代驾车、定制巴士等)的入驻。换句话说,通过整合线下商圈和服务资源,乘客有了固定的上下车地点,通过滴滴开展服务的出租车、约租车等均可停靠,特定站点还能帮乘客叫车。
按计划,滴滴快的将在上海各大商场、社区、医院等地设置滴滴车站,年内计划覆盖500多个,像万达百货、万科社区等人流集中的商场和大学城将是首批区域等,以解决人流密集区出行难题。届时,乘客在使用滴滴打车APP客户端时,地图上会标注出滴滴车站。乘客可以直接进入“选择附近车站”页面,和司机一起被引导至固定车站。这样准确的地理位置标注将方便交易迅速达成,能有效减少双方沟通和候车等待成本,尤其能帮到老、幼、孕、残等特殊人群。
服务延伸
乘客和司机都要好服务
此外,尽管没有滴滴那样的财大气粗搞得起车站,其他互联网定制巴士的竞争对手也在找适合自己的更讨巧的服务制胜法,这其中既有对顾客的服务,也有对驾驶员的服务。比如:此前CC巴士向广州千万市民承诺“只要公司不倒闭,就将提供永久免费服务”;而嗒嗒巴士则增加聊天的社交功能,包括能叫早餐服务,也能引入广告和电商等;嘟嘟巴士,报纸、配备车载WiFi等都是必备。
本报记者 胡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