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李法官与我得知噩耗时的表现一模一样!”
全剧开场前,由星星点点的灯光勾勒出的国徽,镶嵌在天幕上,中间则是做成雕塑状的蜡烛光,显得既庄严肃穆,又有缅怀之情。接着,手捧蜡烛的白衣舞者,从剧场两侧观众席走道中,鱼贯上台。乐池里,传出带有越剧曲调元素的音乐……在群舞即将结束时,邹碧华的老师李法官及其担任记者工作的女儿登台。当女儿抱怨记者工作的难处时,李法官接到了邹碧华突然离世的短消息,他不敢相信,首先拨打邹碧华的电话,打不通。此时,记者也接到了同样内容的电话。经过反复挣扎,李法官这才慢慢相信了这条噩耗。
学者型法官邹碧华,作为博导,唯一带过的博士生——华东政法在读博士唐豪臻表示,这个情景让他印象最深。去年今天,他还在新加坡一所大学的图书馆里自修,忽而在网上得知噩耗,并不断有同学老师向他求证消息是否真实。“国家三级运动员的身体,怎么说没就没了呢?我就像李法官一样,不敢轻易相信这个消息,疯狂地打电话回国求证。李法官与我得知噩耗时的表现一模一样!”
结尾:“非常凄美,又不想看到这种凄美”
戏至末尾高潮,灯光、烛光、星光融为一体,化为舞台正中巨大的国徽,邹碧华在光影辉煌中走入舞台深处。长宁法院一庭法官陈婷婷表示,看到灯火最终暗淡下来,就感觉好似流星陨落:“这就让我想起去年今天,我的心情。这一幕非常凄美,可又不想看到这种凄美。”说着说着,她哽咽起来,但是坚持要把自己对“燃灯者”的理解说完:“燃灯者,是为了让别人开悟,而燃烧了自己。他走了以后,点亮了我们内心的灯。”
陈婷婷是邹碧华看好的年轻法官。他们经常有学术上的交流。她认为,虽然扮演邹碧华的齐春雷,在外形上有差异,但是气质上很接近:“这部戏不是找特型演员。很多场景会引发泪光,也有很多场景会让我们会心一笑。”
全剧:“有点像话剧的越剧,也能表现楷模精神”
与传统越剧注重演员唱腔美、曲调美的表演艺术不同,以邹碧华生平事迹为素材的越剧《燃灯者》,有点像现实主义风格的话剧,运用了话剧中才会用的象征主义等手段。例如,当开场舞蹈结束后,一件黑色的法官袍,缓缓从天而降,既象征着这份职业的高尚,也暗含着邹碧华,斯人已去的悲恸。观众们先是发出一声惊呼,继而交头接耳,想必是受到了艺术带来的震撼,也领悟了编导的用心。全剧的结构,也更倾向于话剧,通过记者的采访,串联起了四个故事。每个故事中,也选用了邹碧华生前说过的话语。因而,使得法官观众倍感亲切。唐豪臻说,“这两个案子都是在他主导的,使得当事人感受到法律也是温暖的。”
长宁法院立法二庭庭长张枫表示,加上前晚的彩排,一共看了两遍,还是没有看够。“我感觉,艺术,让邹碧华穿越到越剧里,穿越回来了。”在一周年纪念日里,“看到了熟悉的老领导、看到了我们的精神领袖。”张枫还提炼了“邹碧华粉丝”在一年中的升华过程。“最初,我们都在哭,因为失去了生活追寻的方向。”但是在宣传和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慢慢感悟到,邹院长可能是去实现另外的使命了。他其实是需要我们来继承他未尽的事业,所以我们也变得更有使命感。”
作为邹碧华的下属,张枫认为越剧《燃灯者》:“非常好”。他解释道,如果纯粹的司法案例搬上台,对普通观众是缺乏吸引力的。如今艺术化的处理,既反映了司法难点,也能吸引普通民众。这样能让承载了碧华精神的越剧形式,更利于接受。他还表示:“文化形式多元化之后,民众对英雄、模范的文艺作品未必能全盘接受,但是如今这种组合,是一种双赢,非常感谢越剧院和新民晚报的付出。”
首席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