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灯者》的主角,是邹碧华。演出之时,正是他逝世一周年的纪念日。全剧没有邀请任何一位越剧明星参演,编剧只是撷取了他生前极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在舞台上重现,就点燃观众心里的灯。中文版《战马》的演员,也全无明星,观众甚至都叫不出任何一位演员的名字,但是,当战马乔伊在舞台天幕处腾跃出来时,人们都感受到生灵的力量,以及动物与人类和谐相处的主题……
此次,本报与上海越剧院携手推出越剧《燃灯者》,正是因为无论媒体还是院团,都是凝聚精神力量,并传播正能量的团队。当下,追星炒作成风。熟悉当下所谓“娱乐产业”的人就知道,首先,明星薪酬是作品成本的大头——“没明星,就没人看”的观念,不仅不尊重编导等剧组其他工作者,也低估了观众的智商。其次,明星带动的流行就应该倡导吗?如果说模仿明星穿着打扮尚且可以理解,那么粉丝把自己的面容整成与明星一样,就是失去独立人格的表现。再者,明星自身也未必有应对“红了”的能力,不少一夜成名的明星内心失调、性格抑郁,自身缺乏充沛的正能量,很容易卷入吸毒等违法活动。文艺作品,也是精神作品。提升文艺作品、报道的格调品味,迫在眉睫。
而我们,作为拥有传播广泛渠道、众多优质读者的主流媒体,更应更多投身让百姓受益的活动,让各行各业的人们产生情感连接,让对社会的大爱在人间涌动,让人们对理想、信念、爱的追求,永驻心间。与其追星,不如燃灯。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