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来自各方专家就“中国舞龙舞狮的历史不下千年,为何不像《战马》那样撼动人心?”展开激烈讨论。结果,《战马》偶组导演刘晓邑最终的答案是“对人的尊重”!
缺少技术研发
戏剧教育家荣广润把“学习”的对象梳理得很清晰:“国家话剧院向英国同仁学,而我们是向国话学,或者说通过国话从而向英国戏剧界学。”与荣广润一同赴英考察戏剧并观看过英国版《战马》的徐俊导演认为,“我们首先缺的是对技术的研发和支持。”如果一台戏在技术上得不到支持,再多的导演手法都会沦为空想。“我们何时有一个专门研究舞台技术的单位,就能保障舞台技术实现的可能。”
有个“尝试”部门
文广演艺中心副总裁喻荣军看过5遍英文版《战马》,他透露,英国国家话剧院有一个部门,只负责“尝试”,并不去考虑市场回报等其他任何问题,“这就带给戏剧各种发展的可能”。“在我国国家级话剧团里,是不太可能去成立这样的研发部门的。”而《战马》就是在这样的“研发部门”里慢慢孵化了三四年,才最终成型的。市文广局文艺总监吴孝明也表示:“我们要找回文艺创作的基本理念,那就是时代发展再快,文艺创作也要慢慢来。”
聚焦人文理念
文艺评论家郦国义认为,与其集中探讨《战马》带来的技术震撼,不如聚焦它关注的与全人类、大自然共通的爱。他对于只谈技术优势是“失望的”。他认为,《战马》之所以成为“宝马”,是因为呼唤了当下普遍缺失的人文理念——人类与自然、动物的爱。这是全人类共通的情感。“我们需要重新普及这一人文理念和爱的意义。”上戏音乐剧中心负责人王洛勇表示,《战马》是把人和马放在同一个平台上:“我们耍狮子耍了千年,看到了技巧,却走不进心。我们更多的作品,只是展示自身的艺术和技术,而不是通过故事、触动心灵。”喻荣军也认为:“手工就会有感情,所以和观众就能产生沟通。”首席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