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件事,先想清楚。一来,你提供的,是不是人家想要的;二来,由谁来提供服务,政府亲力亲为,还是搭建平台,让专业化社会力量登台亮相。
近年来,黄浦区社会文化活动中心,用实践回答了这两个关键问题。以半淞园路街道为例,地域面积2.8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3万人,住宅成套率92%,是典型的居住型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需求自然也旺盛。不过,场所面积小、自身可供调配的资源少,也是现实问题。怎么办?街道的办法是:请进来,走出去,整合资源,挖掘潜力,打造“没有围墙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
与健身机构、物业服务机构签订委托管理服务协议;与戏剧学院、昆剧团、话剧艺术中心、出版社等文艺院团签订文化教育共建协议;与街道辖区内的大同中学、大境中学、市八中学、三山会馆、上海儿艺剧场建立资源共享关系;还与上海公益新天地园,以及诸多社会组织建立服务购买关系,充分发挥枢纽型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平台作用。
两年来,有了这些社会力量的参与,“戏剧走近半淞园”、“中华民俗代代传”、“传统文化体验日”、“著名作家与读者见面会”等一批公益性、普及型的文化品牌日渐成熟,各类大中型活动近百场,服务近30万人次,覆盖社区老年居民、青少年学生、青年白领。其中,“向那伟大的年代致敬——薛范翻译作品音乐会”还成为了申城2015年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亮点。
其实,不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都会有场地、人手之类的短板,但“围墙”外的资源很丰富——打破“围墙”,建立系统内外资源共享、文化共建的新机制,拓展社区文化服务的新空间——这样的探索,有效有益。 姚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