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定名《博特罗在中国——费尔南多·博特罗作品展》。昨天下午,在家人陪同下,博特罗操着西班牙口音的英文与上海市文联主席施大畏和新民晚报总编辑陈启伟畅谈曾走过的艺术道路。这场论坛由新民晚报社与中华艺术宫共同主办。
将此次巡展的作品称为“重磅”登场可谓名副其实,展览展出艺术家极具代表性的137件作品,涵盖油画、素描、水彩和雕塑等不同类型,作品创作时间从上世纪70年代延续至今。作品全部遴选自艺术家的个人收藏,是博特罗大师艺术生涯中最钟情的油画和素描作品。
他回忆在纽约卖艺时,十年间没有卖出一张作品,因为当时的美国艺术圈子流行着观念艺术和抽象艺术,对他的写实创作甚至带有蔑视。但是,博特罗非常坚信,他的艺术价值总有一天会被发现,所以要“坚持坚持再坚持”。
在博特罗的人物作品中,这种大体量风格有着典型体现。他笔下的男男女女,各行各业,个个都是大胖子;胖得邪乎,而五官和手足又小得出奇,形成有趣的反差。在来华展出的作品中,处处有这样的表现:《坐女》《浴室》和《达那厄与黄金雨》里的裸女,《山间漫步》《修女》和《哥伦比亚圣母》里的宗教人物,《街》《女裁缝》和《骑马男子》里的平民百姓,《空中飞人》里的杂技演员,《角挑》里的斗牛士……无一不是肥胖的大块头,尽管有点呆头呆脑,但却憨态可掬,很讨人喜欢。除了人物之外,他笔下的西瓜、橙子等静物也是“胖”得独一无二。
当被问及为什么他的人物都那么胖?他回答说:“这倒不是因为哥伦比亚人都是胖子。每个画家都有自己喜欢的视象。在我眼里的人,就是这个样子。我喜欢把人、把东西画得饱满……我画里所表现出来的形式,是我的思想,而不是视觉缺陷。”本报记者 乐梦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