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斌,河南睢县人,自幼刻苦攻读,好学不倦。明崇祯十四年应童子试,后勤读《左传》《战国策》《公羊》《史记》,打下了扎实的古文基础。清顺治九年,及第进士,为宏文院庶吉士,授国史院检讨。
汤斌尤喜史学,以陈寿的《三国志》为范本。他后来三入史局修撰《明史》,并任《明史》总裁。他修明朝历史,尽力如实记载,并将明末一些抗清忠义之士编入史册,遭到清朝诸多大官强烈反对,幸亏顺治皇帝对其赏识,才未遭“文字狱”迫害。
汤斌于顺治十三年出任陕西潼关道员,他买了三头骡子,主仆各骑一头,另一头骡子驮着两副破旧被褥与一只竹书箱上任。
汤斌上任后下察民情,打击当地豪顽,以三年免征租税,召回众多流民屯田垦荒。他还建立义仓、创办社学,亲自接待来往清军,不让士兵扰民。一年后,潼关人口从300户增至1000户,当地频传“汤青天”。汤斌后任江西道,他在当地奖励耕织、舒缓民困,整顿衙门,清除刁吏。对于降而复叛的李玉庭与当地恶霸给予镇压,乡民渐趋安居乐业。
汤斌治理地方有功,又调至江宁任巡抚,当时江苏为富饶之地,民风奢华。汤斌一到地方,便私行查访,他发现苏州上方山上的五通神祠人气极旺,经调查,才发现那是一座男女混杂、花天酒地、乌烟瘴气的淫祠,他欲清除,巫士煽动成千上万人拦道反对,汤斌毫不手软,将这些淫祠一一拆除,并用砖木另建学宫。并在苏州一地毁去几个专刻淫词小说的书坊,以此将伤风败俗之现象消除。
汤斌当地方官,勤政恤民。其个人节操相当廉洁。其家简陋,板门竹篱,平时饮食以食野菜为主,而每餐必有豆腐,故旁人送其外号为“汤豆腐”。汤斌家中使用的是旧布帐子,其夫人坐轿出门,风过处,见旧棉絮从轿中显现。
汤斌有四子,两个带上任,两个留在睢县。有一次,汤斌见账上写了“买鸡一只”,汤斌查问,才知是儿子买的,汤斌曰:“世上哪有读书人不吃菜根而可行大事?”让其子汤溥罚跪庭中反省。汤斌在苏州当巡抚,平时以素食为主,生活简朴之极,几年中不买一只鸡吃。
康熙年间,明珠为当朝大官,外官皆向其送礼,唯汤斌“一毛不拔”。汤斌在苏州上任时,曾有告文示民:“爱民有心,救民无术,”明珠便弹劾汤斌,说他诽谤皇帝,尽管他一生光明磊落,但明珠等权奸却不断陷害汤斌,康熙二十六年,汤斌改任工部尚书,他离开苏州时,当地百姓皆泣之。
汤斌由于长期辛劳,又营养不良,赴京不久即去世,享年60岁,查其遗物,仅俸银八两,其友徐乾学“赠以二十金,乃能成殡”。
汤斌除治政,他还在灯下潜心研究学问,著有《潜庵语录》《潜庵文钞》《春秋增注》等十几部书稿。汤斌死后46年后,被雍正表彰,入祀“贤良祠”。至乾隆元年,乾隆也想到了汤斌,将其追谥为文正,所谓“文正”,宋人司马光曾曰:“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汤斌谥文正,为满清第一人。
清初,顾炎武、黄宗羲、冒襄等明末知识分子坚持不与清统治者合作,而汤斌却参加了没有多少汉人参加的清朝应试,因此曾遭反清复明人士的非议。但汤斌在清朝任官期间,刚直不阿,体恤民情,清廉俭朴,敢于为明末义士作传。其一生耿介,如光明之烛,为后人所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