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崇启大桥的开通,让启东从长三角联动发展的“神经末梢和死角”变身江苏沿海开发最前沿、与上海零距离的桥头堡城市。在上海产业转移的热潮中,众多上海企业纷纷抢滩启东。近年来,落户启东各园区的近700家外来企业中,有三分之一以上就是来自上海。启东已成为上海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基地和高新技术企业的扩张基地。
蒸蒸日上的“飞地经济”
2014年,上海工业用地出让年期从50年调整为20年,沪上产业迎来转移潮。而早在江苏启动沿海开发战略之初,地处江海交汇的启东就已被盘活,绝佳的区位、资源优势,使得启东成为承接上海“溢出”产业的风水宝地。2008年,启东市政府与上海外高桥有限公司就共同开发外高桥(启东)产业园,这个“区中园”让启东成为对接自贸区的“试验田”,开创了苏、沪两地联合开发、共建园区的全新模式。与此同时,上海城投也踏出步伐跨江而来,与启东和江苏沿海开发集团合作,共同打造占地30多平方公里的江海产业园。目前,该项目已上升到沪苏两地战略合作的高度,一个沪苏合作、接轨上海、面向国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和生态新区呼之欲出。去年,上海自贸区启东生物科技创新协作园正式启动,尚华启东生物制药科创中心等重大项目准备开工建设。统计显示,落户启东各园区的近700家外来企业中,80%来自上海,这一占比还在逐年增长。在沿海开发的新空间、新平台上,启东抓住了上海产业转移的新机遇,打造沪启产业合作新载体,形成了红红火火的“飞地经济”。
启东发展融入“上海元素”
“‘领跑沿海、融入上海、包容四海’是启东的战略定位,‘十二五’期间,启东制定了融入上海‘2468’工作目标,即全市20%以上的工业产品配套上海,40%的农产品供应上海,60%的游客来自上海,80%的外资和市外民资源自上海。”启东市委书记徐锋说。截至2015年底,启东融入上海“2468”的目标均已实现。
步入“十三五”开局之年,启东又把对接上海、互融发展纳入了重点规划中。无论是提升平台载体能级,还是扩大开放对外开放合作,处处可见“上海印迹”。启东市委市政府与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商讨2016年新课题时,提出将充分发挥启东基地的功能,大力推进沪启产业协同发展。上海城投公司投资启东的江海产业园将发挥苏沪合作优势,加大协调共建力度,推进通用航空产业发展。启隆生态科技产业园将打造成上海北部融都市农业、生态养老、休闲旅游为一体的集聚区。
主动吸纳承接上海的功能辐射,精明的启东人甘当“配角”,通过产业链配套、服务支撑等方式增强与上海发展的关联性。如今,启东正加快建设与上海自贸区相配套的产业配套基地,主动对接上海“四个中心”建设,通过资源、产品供给等方式参与上海城市功能建设。
此外,启东委托中铁上海设计院编写的《启东至上海铁路规划研究报告》目前已基本完成。未来两地将由频繁往来的动车构筑起更为紧密的联系,启东也将从“接轨上海”真正向“融入上海”迈进。
通讯员 戴丽丽 朱蓓毓
本报记者 梅璎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