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军接受挑战
1941年8月,德军进逼斯摩棱斯克和基辅,苏联的天空上尽是涂着铁十字徽标的纳粹战机,而苏联首都莫斯科已于7月21日遭到德机轰炸。德国空军元帅戈林向希特勒保证:“俄国人已被打垮,不会有一枚俄国炸弹会落到‘第三帝国’的首都(柏林)。”这番话后来在纳粹宣传媒体上反复引用,这无异于对苏联和红军的羞辱,苏联海军人民委员库兹涅佐夫决定立即实施轰炸柏林行动,向敌人和全世界证明,现在就忽视苏联航空兵还为时过早。
事实上,战争刚爆发时,库兹涅佐夫就与海军参谋长阿拉弗佐夫商讨空袭柏林的方案。他们召集一批经验丰富的飞行员,用了几周时间反复测量和计算,试图为苏联飞机找出一条飞到柏林的最佳航线。最终,他们确定轰炸机从爱沙尼亚的莫昂宗德群岛起飞,那里是苏军保有的最西端国土,离柏林也最近。
为了得出准确数据,苏联海航第1鱼雷机团团长普列奥布拉任斯基上校带领工程师和飞行员进行多次试验,最终的结论是:要想完成这项任务,轰炸机必须带上足够的燃料和重量不超过750千克的炸弹,沿奥泽尔岛(莫昂宗德群岛的主岛)-斯德丁-柏林一线飞行7小时。为避开德机拦截,飞机只能在7000米高空飞行,舱外温度将低至零下40摄氏度,机组要时刻带着氧气面罩。
最终,苏军选定DB-3和伊尔-4轰炸机执行这次任务。为了以最高升限飞到柏林并返回,所有轰炸机的装甲都被卸掉,以便最大限度减重。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回忆:“只有这样,飞行员们才能在完成1000多千米的奔袭作战后还能留出最低安全限度的燃油,这也意味着他们在途中不能有丝毫耽搁,而且在投弹后不能做任何摆脱、规避动作,毫不迟疑地直线返航。”
“我在柏林上空!”
1941年8月初的一天,库兹涅佐夫带着作战地图,走进苏联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地图上,一条清晰的直线赫然连接着奥泽尔岛与柏林。面对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库兹涅佐夫将计划和盘托出:派波罗的海舰队航空兵去轰炸柏林!
听完库兹涅佐夫的汇报后,斯大林紧锁的眉头逐渐展开,他说:“库兹涅佐夫同志,您要亲自负责完成这项任务,当然责任也要由您一人承担!”对于这次任务,库兹涅佐夫还是有信心的。早在数月前,波罗的海舰队航空兵就开始战前准备,所有领航员不仅要学会如何在长途奔袭中应付来自海面上的攻击,还必须有超过2000飞行小时的经验。
1941年8月7日深夜,苏军15架轰炸机从奥泽尔岛上的简易机场起飞,径直朝西南方的柏林飞去。此时,苏德战争已进入第47天,这批轰炸机要穿越德军防空火网,连续飞行1765千米,将复仇的炸弹投到“第三帝国”的心脏。经过3个多小时的航程,苏联机群于8月8日凌晨抵达柏林上空。德国人做梦也没想到头顶会突然出现“红五星”,柏林城内仍是一片祥和景象,人们的生活节奏没什么变化。有证据显示,苏军轰炸机进入德国领空后,德军防空系统已经发现,但没有思想准备的德国人竟把它们当作从东线战场返航的己方飞机,还用无线电建议苏联机组飞到邻近机场降落。
尽管没有受到太多干扰,但15架苏军飞机中的大多数由于燃料不足等原因,只能匆匆将炸弹扔到柏林周边地区,只有5架完成对柏林市区的轰炸。即使处于很高的高度,苏联机组也能在这座灯火通明的大城市上空从容选择目标。直到空袭开始一分钟后,慌乱的德国人才启动灯火管制。参加此次空袭的苏联战地记者米哈伊洛夫斯基后来描述:“在长机驾驶舱里,普列奥布拉任斯基上校紧握驾驶盘的双手已经冻僵,机枪手鲁达科夫一动不动地僵坐在机枪旁。我们的袭击目标是西门子工厂,但飞行员渴望轰炸的是国会大厦和帝国总理府,但这都没有关系,重要的是我们到达目的地了。我们的梦想就是无论如何也要飞到柏林。”长机的无线电报务员瓦西里·克罗坚科用激动的声音向莫斯科报告:“我在柏林上空!任务已完成,现在返回基地!”
“是英国人干的!”
当苏联轰炸机编队耗尽最后一滴燃油降落在奥泽尔岛后,疲惫不堪的飞行员们慢慢地爬出座舱,在草坪上躺了很久,才让自己紧张的神经彻底松弛下来。就在轰炸机返回的当天(8月8日),莫斯科之声电台宣布:“顽强的红军战士对之前德军轰炸莫斯科的野蛮行径进行了严厉报复。”斯大林亲自签署命令,奖励参与空袭柏林行动的机组成员每人2000卢布,这一奖金比普通轰炸任务的奖励高出三倍。同时,长机驾驶员普列奥布拉任斯基还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他被苏联报纸称为“第一个到达柏林上空的人”。
在苏联欢庆胜利的同时,不知防空警报和灯火管制为何物的柏林市民第一次尝到战争的威力。为了防止恐苏情绪扩散,纳粹统帅部企图隐瞒苏联飞机光顾其首都的事实,德国电台将8月8日发生的空袭谎称为“德国防空部队粉碎了150架英国飞机突袭柏林的企图”。德国报纸称,只有几架飞机突入市区,其中有6架被击落,“似乎是坠落的飞机引发了大火”。事实上,苏联轰炸机群在这次任务中只损失一架飞机。有意思的是,一直监听德国广播的英国人立即对上述谎言进行反驳,否认“8月8日有英国战机空袭柏林”,同时指出英军早在1941年初就放弃针对柏林的空袭计划。
突袭柏林的行动极大鼓舞了苏军的士气,苏联《真理报》刊发社论,表示此次突袭是“德国人因进攻莫斯科而得到的一记响亮的耳光。如今,全世界人民都知道,‘斯大林的雄鹰’不仅仍然存在,而且能够深入到敌人的心脏!”不过,德军很快发现苏军轰炸机的起飞地点,恼羞成怒的希特勒发出嚎叫:“必须消灭苏联海军航空兵!迅速占领所有苏联海军基地!”双方遂围绕莫昂宗德群岛展开激烈争夺。尽管面临着巨大危险,但斯大林仍坚持继续轰炸柏林。当他得知轰炸机抵达柏林时只带了750千克炸弹非常不满,下令增加飞机的携弹量。
客观而言,偷袭的方法只能用一次,此后苏军对柏林的空袭就没那么成功了。到9月5日,苏军飞行员从波罗的海岛屿和列宁格勒郊区起飞9次,出动86架轰炸机,投下21吨炸弹,自身却因高炮拦截、飞机故障等原因损失了18架飞机。长途飞行对飞行员的身体和精神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有时飞行员的双手从机场一起飞就无法再离开操纵杆,双眼也困得难以睁开,人与飞机都极其疲劳。有几次,飞机甚至在距离着陆点只剩下几百米的地方坠毁了,苏联海军最优秀的飞行教官尼古拉·达什科夫斯基上尉就是这样牺牲的。到9月7日,苏联海军放弃塔林基地,莫昂宗德群岛也失去屏障,苏联轰炸机不得不暂停对德国腹地的大规模空袭行动,当柏林上空再次出现“红五星”的身影时,已经是1945年的春天了。 张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