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新境界。
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2015年岁末,云南省昭通市新闻中心发布消息:鲁甸地震灾后一年多,灾区民房重建任务已完成99%以上,绝大多数受灾群众搬入新居。
在自然灾害面前,中国不只一次成为奇迹的创造者——汶川,三年恢复重建任务,两年提前完成;芦山,“亿量级”资金第一时间投向灾区,两年后一座座新村镇生机盎然;北川,重建后焕然新生,当地人把旅游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这些奇迹的背后,是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政权,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府,是拥有巨大动员能力的制度,是不同于西方国家治理体系的“中国模式”。
这是一条立足国情、应运而生的光明之路,这是一条着眼现实、顺应时代的发展之路,这也是一条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的前进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刻洞察世界潮流,以一往无前的勇气担当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完善发展,使之在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展现出愈发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势和特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摆到战略布局的高度,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加强党对各类组织单位、各级地方政权的领导;加强党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领导;加强党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领导。多措并举,多管齐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更加坚强有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政治更有朝气,民主更具活力。
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14年9月5日,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话语铿锵。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需要通过不断完善的政治制度来保障和彰显。
2015年年终岁尾,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内,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的常委会组成人员,首次以专题询问方式听取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报告。
这是贯彻落实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的《关于改进审计查出突出问题整改情况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机制的意见》的一次生动实践,是探索完善人大监督工作方式的重要制度创新。
2013年10月22日,全国政协第一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在政协礼堂金厅举行。
会议的开法十分接地气,不设主席台的椭圆形会议桌,在场十几位专家学者人人畅所欲言,参会的中央领导同志不时插话、询问,与大家一起探讨……
截至目前,双周协商座谈会已举行46次,先后900多位委员和专家参与其中。这一中断了近半个世纪的做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以接续和创新,凸显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生机与活力。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蓝图次第展开,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协商民主的制度化创新不断加速。
开启全面依法治国航程
“发展人民民主必须坚持依法治国、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深刻揭示了依法治国与人民民主之间的辩证关系。
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刚性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加快推动法治中国建设,以十八届四中全会为起点,开启了全面依法治国的航程。
加强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为制度建设提供法律保障;建设法治政府,夯实法治国家的坚实基础;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保障人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随着执法水平和执法公信力的不断提升,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得到越来越充分的保障,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尊重和保障了人权,公平正义的阳光更好照进了百姓心田。
……
回首来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为中国发展提供了坚实制度保障。
展望未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必将在坚持与自信中不断与时俱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铺就一条更加坚实与宽广的前进之路。
新华社记者 张晓松 罗宇凡
(据新华社北京2月1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