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市场逻辑来看,面对鸿海巨额收购方案的“橄榄枝”,近年来陷入经营困境的夏普没有拒绝的理由。并且,相对于拥有日本政府背景的基金——“产业革新机构”考虑将液晶业务剥离等“解体”式重组方案,提出原则上维持雇用和原有业务的鸿海方案,在夏普高层看来更接近夏普理想中的重组路径。
尽管如此,“鸿夏恋”仍然一路纠结。在马拉松式谈判过程中,夏普的态度不乏“暧昧”,月初的“反转剧”更是令人印象深刻。4日,夏普社长“更偏向于选择鸿海”的一番话令本不被看好的鸿海收购夏普案峰回路转。紧接着在5日的磋商后,夏普又否认给予鸿海优先谈判权的说法,令收购案再度扑朔迷离。
日本共同社披露,就在夏普作出最终决定的25日临时董事会上,支持者与反对者唇枪舌剑,现场硝烟味十足。
25日晚些时候,事情又有了微妙的波澜:鸿海发布声明称暂缓签约。据报道,原因是夏普24日递交一份新的关键文件给鸿海,涉及夏普在美国约3500亿日元的“或有债务”。不过,鸿海和夏普均透露出对交易达成圆满结果的期待。然而也有人质疑,为何这样一份重要文件,夏普在最后时刻才向鸿海提交,其中原因耐人寻味。
不管怎样,面对鸿海的收购,令夏普倍感压力的纠结之处,莫过于回应日本国内对“技术流失”的担忧。
夏普拥有液晶显示等过硬的技术优势,源自这种优势的自信跨越了百年时光。在日本奈良县的夏普企业历史博物馆,来访者不仅可以看到百年前夏普起家的实物产品,更能看到众多曾经创造了“业界第一”的产品。但是,随着近年来日本家电业的集体衰落,曾奉行技术至上和成果主义导向的夏普,经营压力越来越大,不得不考虑借助海外资本力量谋求“涅槃”。然而另一方面,正如分析人士所指出的,夏普也担忧,如果尖端技术流失海外,将对日本利益造成损害。一旦夏普收购案引发“多米诺效应”,日本在家电领域的产业政策预计也将被迫作出调整。
比夏普更纠结的也许是日本政府。就在收购案一波三折之际,鸿海的竞争对手日本“产业革新机构”从未停止对夏普的劝说。除了对“日本制造”技术海外流失的忧虑,这种纠结更多源于对民族自信心的打击。日本经济“失去的二十年”阴影远未散尽,安倍经济学的尽头似又难现曙光,因而日本近年流行“日本礼赞论”现象,大力歌颂外部世界中所谓的“日本优势”。如今夏普被海外资本收购,对一些日本人来说显然是一个巨大打击。
不过,日本政府从未明确表示反对鸿海收购夏普。因为正如日媒所评论的那样,夏普收购案将被海外投资者视作检验日本市场开放度的“试金石”。
夏普的“鸿海时代”料将揭幕,而对东芝等境遇类似的日本家电巨头和忧心忡忡的日本社会来说,真正的纠结恐怕才刚刚开始。
本报记者 吴宇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