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书法,源远流长,面目繁多,各具魅力。尤其近几十年来,随着考古发掘中新的古文字不断涌现,更吸引着书法家进行古文字创作的兴趣,从而掀起阵阵热潮。上海书法家协会会员金成志先生,便是在这股热潮中崭露头角的书法家。
这些年来,金成志以考古学家般执著,把秦篆、楚篆、籀文等古文字创作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而于铁线篆、中山三器铭文用力尤勤。不过在此之前,他对其他书体也下过很大力气。正是从邓石如那里,他认识并喜欢上了铁线篆。经过几年努力,终于由形似而神似,创作出来的作品颇有瘦劲刚健、笔意灵动、粗细圆匀、结构均衡之韵味,并获得同道好评。
上世纪七十年代起,河北省平山县发现了战国时期的中山国遗址,出土了大批器物。其中三件因刻有铭文而备受关注,世称”中山三器“。”中山三器“一出现,那风格独特的文字书写形式顿时引起书坛重视。不少书法家闻风而动,或将其笔意融入自己的创作,或尝试纯“中山三器”铭文的摹写。不墨守成规的金成志同样意识到:要是把这灭绝了二千多年的珍贵文字化作书法创作的源泉,自己当可更上层楼。后来的实践表明,他走了一条更为艰难的“集句”之路。就是说,他一方面致力于中山三器铭文的摹写,努力把握其纤细劲秀,典雅飘逸、布局均匀的风格;另一方面,又在此基础上,克服种种障碍,对铭文重新组合,用来撰写历代诗词名篇,包括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孟浩然《过故人庄》诗等。于是,书法艺术和文学艺术交相辉映,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和可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