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8:艺林散页/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3月12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承旧启新的西泠社长沙孟海
韩天衡 张炜羽
■ 沙孟海“无限风光在险峰”
  ◆ 韩天衡  张炜羽

  素有“天下第一社”之称的西泠印社,自清末创社以来,荣辱沉浮,几度盛衰。尤其在经历了“文革”十年的沉寂后,于1979年12月,在浙江杭州隆重召开了建社七十五周年社员大会,成为新时期下开始恢复正常活动的标志。之后的十几年,印社在广大新老社员的共同努力下,从复苏迅速走向繁荣兴旺,其中关键的领军人物,就是备受尊敬的西泠祭酒沙孟海。

  沙孟海(1900—1992),名文若,号石荒、沙邨,别署兰沙馆、若榴花屋。浙江鄞县人。自幼即嗜刻印,深研六书篆法。及长曾应邻村之邀,在没有工具书可参考的情况下,用篆体书写了一千余字的《李氏祠堂记》,无一舛讹,令人惊叹。早年与陈布雷同游著名学者冯君木门下,学习古诗文辞。至1922年,意气风发的沙孟海在同里名士张美翊与冯师的推荐下,赴上海拜谒赵叔孺、吴昌硕,并列其门墙,又虚心向名宿章太炎、马一浮、钱罕、张原炜等请教。因学问渊博、善于辞章翰墨,沙孟海曾先后担任南京中央大学与国民政府教育部、交通部、浙江省政府等机构秘书。建国后在浙江省博物馆、浙江美术学院等从事文博考古研究和书学教育工作。至1979年,寿登大耋的沙孟海实至名归,被公推为西泠印社社长,并在1981年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出任副主席,走向了其艺术事业的顶峰。

  沙孟海的意义在于其身逢社会与新旧文化与艺术发展、交替阶段,既上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熏染,又下启现代印学研究与学校艺术人才培养的全新模式。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他与陆维钊联袂,领风气之先,在浙江美术学院首招书法篆刻专业硕士研究生,构建起当代高等院校书法篆刻艺术尖端人才教育的机制,为现代浙江乃至全国书坛,造就、输送了一支骨干队伍。

  沙孟海治学严谨,早年即以创作、学术双栖的形象跻身于印坛。《印学史》一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我国印章发展史,包括历代印章制度与著名篆刻流派、名家等,集其印学思想与研究成果之大成。至于在西泠印社八十周年社庆大会上,沙孟海对长期混淆的“金石”与“篆刻”概念进行梳理、剥离,进一步确立了印学的独立艺术与学术价值,也彰显出沙孟海作为一代学术泰斗的胆识与睿智。

  沙孟海不仅淹博精鉴,著述宏富,道德文章,为人师表,还擅长四体书。晚年尤以行草书和气势如虹的擘窠榜书称雄书坛。篆刻创作不囿于赵、吴二师,上溯金文、古玺,博涉两汉官私印与封泥,间师皖派与赵之谦,取法多样,卓尔不群。赵、吴二师对其早年印作赞赏有加,缶翁题诗称其:“浙人不学赵撝叔,偏师独出殊英雄”。然沙孟海中岁后治印较罕,又自谦为“才短手蒙,所就殆无全称。七十以后病翳,不任琢画,秀而不实,每愧虚名。”其印名不免为书名掩盖,但沙孟海生前曾提出要将西泠印社建设成“国际印学研究中心”的宏伟目标,已成为当今印社同人为之奋斗的动力。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全国两会·关注
   第A03版:全国两会·话题
   第A04版:评论/专栏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社会新闻
   第A07版:中国新闻
   第A08版:3·15专版
   第A09版:3·15专版
   第A10版:互动
   第A11版:文体汇
   第A12版:动态/文体汇
   第A13版:文体汇/动态
   第A14版:聚焦/文体汇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夜光杯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阅读/连载
   第A20版:广告
   第B01版:陆家嘴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陆家嘴金融城
   第B03版:陆家嘴金融城/股市大势
   第B04版:理念分享/陆家嘴金融城
   第B05版:陆家嘴金融城/个人理财
   第B06版:基金纵横/金市汇市/陆家嘴金融城
   第B07版:上海花城/陆家嘴金融城/金融城周报/上海物业
   第B08版:上海花城/陆家嘴金融城
   第C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C02版:海外传真/国家艺术杂志
   第C03版:国家艺术杂志/音乐时空
   第C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5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C06版:文娱台历/国家艺术杂志
   第C07版:家装专版
   第C08版:艺林散页/国家艺术杂志
借古开今探新路
古文字书法出新意
千工面板 榫卯之美
承旧启新的西泠社长沙孟海
广告
新民晚报艺林散页/国家艺术杂志C08承旧启新的西泠社长沙孟海 2016-03-12 2 2016年03月1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