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矛盾与纠结中,怎样才是作业的“正确打开方式”?教育业内人士指出,无论是教师的视角还是家长的观念,都需要纠正一些误区。
教师 包容学生“不完美”作业
黄浦区蓬莱路第二小学校长余祯认为,如果要避免家长代劳,把孩子的作业还给孩子自己,那么,老师的评价标准和方式非常重要。首先,学校布置的作业要考虑到学生的能力范围,作业难度要基于标准,超出学生能力的超高要求、高标准作业,可能家长就会代劳。例如,元宵节到来之际,一些学校会要求孩子做灯笼。这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显然有些难。此时,老师要想清楚,布置这份作业的目的是什么,是了解中华传统文化?鼓励创意?培养动手能力?还是借助介绍灯笼锻炼表达能力?老师要想一想,有什么更合适的方式可以达成这些目的?而不能仅仅是为了应景布置教室,简单布置一份作业了事。此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老师应学会包容甚至鼓励孩子的“不完美”作业,倡导学生独立完成。
在蓬二小学,孩子作业中表现出的独立性,被摆在了最重要的位置。余祯介绍,学校各个学科大约一个月左右都有一次主题作业展示,无论是一份小报、一个小制作或是一幅创意画或创意作文,学校明确要求,如果作业由家长代劳、代笔的痕迹,一律不能展出。“结果不够完美并不重要,过程中的体验和经历才是最有意思的。”余祯说。
在蓬二小学,每周五下午会变成孩子们开展各种职业体验的“蓬莱小镇”,小镇长的选举条例也同样规定,竞选海报得由自己独立完成。“家长不要担心孩子无法独立完成作业,你的代劳可能会使孩子变得不自信和好依赖。”余祯希望,家校配合放手让孩子自己去享受成长过程中的美好。
家长 学会示范而非包办
日新实验小学副校长徐为说,叫停“家长作业”,目的显然不是让家长撒手不管,而是要管得更合理、更科学。很多时候,家长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更为重要。除当日作业外,学校有时会适当布置些综合主题类的长作业,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查找资料、搜集整理、分析探究、实践观察等方面的能力。对于这样的作业,家长应明白这时只需关注孩子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方法,不要单纯地太看重作业的结果。很多家长或不敢放手,或过分追求作业结果的精美,对本该由孩子完成的被告大包大揽,既使得孩子失去了完成综合作业的意义,又让自己也被孩子的作业所绑架。
闸北第三中心小学心理教师陈来秀说,家长有必要了解孩子的阶段性的学习目标和实际发展水平,对于孩子能独立完成的,家长不要插手,只需从旁给予肯定和欣赏。当孩子遇到需要努力一下才能达成的目标,家长可以提供一些好的路径和建议,或者和孩子商量如何去完成,此时的守望和鼓励同样很重要。当孩子遇到难度很大的问题,且这些问题又是与他们的能力有着较大差距时,家长则可以给出适当的示范,或协助孩子寻找相关资料,并鼓励孩子进行不同的尝试,这时,不重结果而重体验就显得尤为重要。
至于检查作业、默写等学习任务,逸夫小学校长李川建议,家长应该学会放手,让孩子学会对自己负责。例如,在孩子低年级的时候,就应该让他学会自己检查作业、默写生字,家长应该将每日“检查”,变为最后签名和定期“抽查”。同时,身教重于言教,在孩子做作业时,家长做的应该是读书、看报,而非看电视或大声聊天说笑,给孩子一个充满书香和思考氛围的家庭,鼓励他沉下心来,攻克难关。李川强调,做作业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大人的职责是辅助孩子成长,而不是替孩子长大。
本报记者 王蔚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