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舆论关注的凤凰古城门票是否取消,终于落下了靴子:自2016年4月10日起暂停景区验票,保留景点验票。这意味着,凤凰古城捆绑式一票制门票不久将取消,恢复至2013年4月10日前的运营模式。
3年时间,凤凰古城兜了一圈后又回到原点。尽管说,推行一票制前后的经济效益增减尚待数据厘清,可从推行后民众吐槽、散客减少、商家罢市等反响看,当地无疑是缴了一笔不小的“口碑税”。而从“凭票入景点”到“凭票进景区”再到进景点才收费,也契合公众对当地迷途知返的想象。
3年前,当地官方在遍地质疑中,毅然决然单方实行起所谓门票“新政”,这坐地收“买路钱”的吃相煞是难看,一时间,当地政府被口水包围,其“提升旅游质量”的说法也遭群嘲。
到头来,景区和游客、景点和商家间原有的利益调配机制,陷入全面失衡;当地旅游收入也从依靠全域旅游产业链,转向门票经济依赖。而原本带有文化遗存属性的“清水穿城过,人家尽枕河”的隽秀景象,在“急红了眼”的捆绑售票商业操作下,更多地沦为吸引门票收入“连接”的资源WiFi,失去了许多意蕴,也透支了其生命力。事实上,不惟凤凰,国内不少搞“圈地收费”的景区都是这样。
现实证明,“圈地收费”模式的边际成本只会越来越高,反倒是像西湖这类长期免票的景区,能凭着稳定流量和旅游业生态圈范围内的餐饮零售业等效益的大幅提升,获得可观的代偿性综合效益。
对凤凰古城这类早就不是“过路式景区”,而是服务和产品供给格局渐趋成熟的综合旅游去处的地方而言,认清这点尤为重要:若在门票问题上过多地打转转,而忘了旅游经济其实囊括了“吃住游娱行购”等多重要素,既是在挥霍延长产业链中的经营模式转型机会,也会在开发层面陷入挖潜拓面竭泽而渔的困境。
值得注意的是,对某些地方来说,“圈地收费”的好坏,其实已在政绩导向的短期收益考量下让位于“拔毛的便利性”:以多条腿走路代替门票经济单腿行走,相当于立足长期的“养鱼”和着眼眼前的“杀鱼”,可有些地方政府更愿意直接拔毛或者说“杀鱼”。像凤凰,此前已有媒体报道,当地县政府独资公司在2013年初成立的凤凰古城景区管理服务公司占股49%,直接从门票收入中分利,显然比带动旅游业发展做大征税“资金池”,来钱要快得多,所以它们会轻易成为“圈地收费”的拥趸。所以,如何实现地方政府跟景区门票经济间的切割,是个很现实的问题。
“圈地收费”对于凤凰们,就像自缚的茧,只有破除了这层茧,才能实现涅槃,才能迈向更高阶的旅游格局。在这方面,凤凰古城从收费到免票的波折,算是殷鉴在前。
(相关报道见A12版·中国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