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海警方全城严查违法鸣号,并选取100个违法鸣号的驾驶员曝光于众。这是警方继曝光终身禁驾名单后,又一次公布交通违法行为人真名实姓。
事实上,从2007年6月1日起,上海外环线以内已经全天禁止机动车、非机动车鸣号。9年过去了,上海街头的喇叭声依然刺耳。
顽症难治,原因相似。就像行人、非机动车闯红灯,因为处罚难,所以处罚少;因为少处罚,所以难处罚。以至于许多违法驾驶员也承认:“平时养成习惯了,一下子改不掉。”
司机 习惯很难改变
昨天早高峰,延安西路武夷路路口车流量较大,稍微拥堵时,乱鸣号的现象就会变得严重。一位姓金的驾驶员因为前车车速太慢而按了喇叭被长宁交警拦下。“我知道外环线内不能按喇叭,但是习惯了。”另一位自称“老驾驶员”的徐先生也表示,知道规定,但忍不住。“我刚才打灯了,前面的车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不理我,我就按了喇叭。”
在被交警查处的乱鸣号的交通违法行为中,类似这样“明知故犯”的情况不在少数。昨天,交警总队高架支队采取“定点+动态”模式对违法鸣号开展整治,南北高架近鲁班立交处,一辆沪FN号牌的“强生”出租车因为违法鸣号被交警拦停,驾驶员吴师傅的回答也如出一辙:“因为前面有车辆变道,所以习惯性地按了下喇叭,我知道这个习惯不好,但习惯很难改变。”
交警 处罚并不容易
“违法鸣号,我们最担心的是取证。”不少一线交警坦言,相比处罚其他交通违法行为,违法鸣号是执法中“最棘手”的一类。
昨天下午2时30分,记者来到中山北路和武宁路交叉路口,这里是上海最繁忙的路口,车流汹涌、机非混行。记者看到,路口有一名交警和一名特保在管理交通,忙得停不下来,根本无暇顾及乱鸣号违法,长按喇叭恶意鸣号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下午3时许,先后多位民警赶来增援,路口警力一下增加到6名,秩序好转的同时,乱鸣号的行为也得到了及时纠处。尽管如此,执勤交警也坦承处罚并不容易。“我们一般只处罚身边比较近的,容易判断的鸣号,稍微远一点的就很难说清,取证也相当困难。”
下午4时许,记者来到桃浦路定边路路口,这里也在进行乱鸣号专项整治。普陀交警四中队民警魏勇告诉记者,1小时内他已经处罚了7位乱鸣号的司机,算是相当“高产”。他的同事告诉记者,魏勇有“听风者”的雅号,对声音特别敏感,一声喇叭,就能分辨出大约是什么车辆:大型车还是小型车,小轿车还是面包车。尽管如此,魏勇还是表示,这活一个人干不了。“我们一般三四个警力一组,分工合作相互佐证,再加上随身携带的取证仪,才更有把握。”
市民 难管更要严管
警方昨天公布的一个数据很说明问题:从3月25日至4月9日,上海共查处违法鸣号2857起。这个数字相较此前公布的其他违法,少得可怜。上海外环内至少有1000多个有红绿灯的路口,也就是说,平均每天每个路口处罚的乱鸣号只有不到0.2个。
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市民,大家都认同处罚违法鸣号有难度,但同时指出,正因为难管,才更要严管,管一阵放一阵,其实是浪费执法资源。只有严管严罚,提高违法成本,才能让按喇叭的习惯,逐渐让位于安静守法的氛围。
也有市民建议,对于违法鸣号这样的行为,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来提高执法的有效性,比如从那些违法鸣号多发的公交车、出租车等运输车辆做起,在车辆出厂时就强制安装记录鸣号的设备,随时记录违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