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路华山路人行天桥,这座屹立了近17年的“空中连廊”,因轨道交通14号线建设,要“功成身退”了。于是,微信朋友圈里满满地都是对人行天桥的回忆和怀念。人行天桥,见证了城市交通管理、人们出行方式的改变,已成为上海人集体记忆的组成。
人们常把建于1982年的延安东路外滩人行天桥称为上海第一座人行天桥。严格来说,这是上海首座跨越市区道路的人行天桥。而跨越铁路的人行天桥,早在1908年沪宁铁路通车后就已设立,称之为人行旱桥,比如1909年通行、1940年拆除的王家宅旱桥。上世纪50年代在闸北居住、工作过的人,一定不会忘记大统路人行旱桥给他们带来的便捷。那时铁路把闸北切为两半,工人上下班,学生上学放学,农民往市区送菜,都要穿过铁路。火车到来前,路口就被栏杆关闭,一等就是三四十分钟。1953年五一节,大统路人行旱桥建成通行,从此闸北的“天堑”变通途。直到1987年五一节前夕,为配合铁路上海新客站建设,这座横跨沪宁、沪杭铁路34年的老旱桥才终于退役。
上年纪的上海人说起旱桥,印象更深的一定是共和新路旱桥。与大统路人行旱桥不同,这座1957年11月1日通行的,规模宏大跨越6条铁路线的旱桥,可并排通过4辆大卡车,两边各有宽3米的人行道,是一座以车行为主、兼顾人行的天桥。1995年,上海人耳熟能详、满载记忆的共和新路旱桥,让位于成都路高架工程,退出了市民视野。
延安东路外滩人行天桥,桥平面呈“凵”形,沿人行道不同方向设6座各38级台阶水磨石扶梯。这里是交通要道,又是轮渡出入口,人流量高峰每小时达1.54万人次,建桥后行人拥挤状况明显缓解,过往车速提高,交通事故显著减少。由于是市中心首座人行天桥,市民对外滩人行天桥的关注度很高,“得了便宜还卖乖”,方便出行后对天桥的造型、结构等提出很多意见,尤其对天桥灰暗色的主色调难以容忍,感觉与外滩景观不相匹配,煞了风景。次年2月,有关部门就给天桥换上淡色明亮的新装。市中心的第一座,为以后的建造提供了经验,这才有了如今上海人行天桥的千姿百态。尽管当初有很多缺憾,但当1993年为配合外滩交通综合改造工程,拆除跨越中山东一路、二路的两段,仅保留跨越延安东路一段;1996年让位于延安东路高架工程,外滩人行天桥全部消失之际,人们还是难掩留恋之情。
南京路西藏路人行天桥1985年底落成,是以前上海人行天桥中人流量最多的,路口设计人流量为每小时42500人。天桥呈椭圆形,4个转角处各有两座转式步行梯伸向沿街的第一百货商店、新世界商场、精品商厦和荣华楼酒家内,集交通、观光、引导购物等多个功能。外地游客喜欢在天桥上观赏上海最繁华地段的各色景观,在天桥上看风景的人,在下面路人眼中又成了风景中的人。此天桥1986年被评为上海最佳人行天桥。2003年5月,椭圆形天桥完成使命,相关功能被现代化的地下交通所替代。
这些年,由于市政建设等原因,共和新路中华新路、南京路石门路、提篮桥等人行天桥相继拆除。与众人翘首相望、辉煌升空的那一刻相反,天桥“离去”时显得“黯然失色”。因为交通等原因,天桥主梁的切割拆除往往是在深夜,但其为城市交通作出的贡献是不会被遗忘的。在老天桥消失的同时,一批新天桥又闪亮升空。市民对人行天桥有了更多诉求,特别是不少天桥没有电梯,使上年纪的市民难以“亲近”。好在有关部门在对本市77座人行天桥进行梳理,就市民呼声最高的表面抗滑和改装人行电梯问题,在研究改造方案。如此,人行天桥更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