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初,国家统计局发布2016年3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数据显示,CPI环比下降0.4%,同比上涨2.3%;PPI环比上涨0.5%,同比下降4.3%。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分析,3月份CPI环比下降主要是受鲜活食品和部分服务项目价格回落的影响。3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环比由降转升,是2014年1月以来首次上涨。
为什么老百姓感受到的物价在不断上涨,统计数据出来却是下跌?且不提房价,无论是中午食堂的工作餐、家里请钟点工的价格,还是菜场里的蔬菜(包括大葱大蒜),涨幅都跑赢工资单上的数字。就以在CPI统计中占据重要位置的猪肉来说,3月价格环比居然是下降的。连一些证券研究员都忍不住吐槽,自我检讨预测看走眼的原因:大概是统计局吃的猪肉比我们买的便宜吧?
美国“货币学派”之父弗里德曼说过,通货膨胀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一种货币现象。翻译成大白话,涨价的背后推手是钱太多了。货币长期宽松,利率保持低位,“多出来的钱”像一池不安分的水,总要找到宣泄的出口。当楼市的无序上涨被政府调控抑制之后,撤出的钱很快会流向新的目标。物价、股市、收藏品、曲线海外投资……谁会是下一个去处?
对老百姓来说,通胀开始上升,消费正当其时。如果从几年后的视角看现在,极可能是价格最低谷的时期,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了。从原料成本看,目前跌无可跌,有返身向上的趋势。国际原油价格从2008年最高位147美元下跌到今年初的低位,对折再对折,比A股掉得狠多了,连累页岩气等替代品全行业亏损。金属价格趴在底部很久了,产量一直萎缩,如果对中国经济企稳的预期得到了国际上一致的认同,价格极有可能迎来拐点。人力成本则一直是刚性的,只升不降。中国劳动力供应从充足逐步向紧缺转向的趋势,大家已经能明显地感受到,保姆、餐厅服务员工资不断涨,同时城市的高房价转嫁之下,间接助推了人工成本的上升。菜篮子里的猪肉和蔬菜等种养殖、运输、销售,哪一个环节离得开人?成本提高,涨价难免。
对投资而言,先保值,后增值,把钱投到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资产。比如黄金,长期来看投资价值平平,只能保值,但是在货币大放水、全球流行负利率的情况下,黄金的正收益就显得很靠谱。还有那些不玩概念,老老实实在传统消费行业耕耘,每年业绩保持两位数增长的上市公司,是金子总会发光。
首席记者 谈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