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8: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周慧珺从艺六十周年书法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摘选
~~~“周慧珺从艺六十周年书法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摘选
     
2016年04月16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春华秋实
“周慧珺从艺六十周年书法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摘选
■ 周慧珺临《松风阁》
■ 周慧珺行草稼轩词
  尉天池(原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席)

  慧珺同志以文化学养的支撑,书法理念的确当,书法实践的渐修、渐进、渐变,创出了品位高雅、风格特出的书法艺术,被世人尊为书法大家。她在几十年重病缠身、步履维艰的苦痛中,以书法为生命的坚毅心志,不但没有消沉,而且愈加锐意探求,从而取得了令人敬仰的成就。也正因为如此,她应请参与国际书法交流;选入中国书协领导机构及领军上海书协等相继而来。要之,她在这盛名传流、身负重任的境况下,将声誉淡然置之,于职责尽力担当。这般青春的心地、敬业的作为,虽不是书法本体的内涵,却是其书法世界中文明精神、高尚艺德的彰显。

  林岫(原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北京书法家协会主席)

  我与周慧珺,南北遥遥千里,原本素不相识。1976年9月我从大兴安岭鄂伦春自治旗发配劳动的林场返回北京开始新的生活后,最早从萧琼老师那里听说“上海有位女书家周慧珺,行书写得特好”,但真正得见其书法作品,是1979年春节在王府井新华书店,陈列在书架上的那本行书字帖《鲁迅诗歌选》忽地跳入眼帘,不知道为什么,我立刻认定是上海周慧珺所书,一看,果然,惊喜不已。由此,自认与周慧珺有缘,非常关注她的一切。

  2008年“三八”国际妇女节在京参加一次书法研讨会,有位书法评论家在会上大谈“当代美女书法”,还将四位中青年女书家称为“当代四大美女书法家”。紧跟着,我发言的第一句话就是“我认为当代最美的女书法家是周慧珺……”。理由何须赘言。周慧珺兼得人格之美和艺术之美,美美相与,其美大焉。

  张改琴(原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主席)

  我们这一代的习书人或者书法爱好者,在人生的经历中,周慧珺先生都是一个难忘的存在和清晰的印记。

  上世纪七十年代,她创作的《行书字帖——鲁迅诗歌选》犹如荒漠中的一缕甘泉,滋润过无数焦渴的心扉,抚慰过无数的心灵,被无数人奉为圭臬、捧若拱璧,甚至引领过无数人从此走上了研习书法、追求书法艺术的道路。与周先生的结缘与神交,对我而言,也正是始于这本字帖,始于那个特殊的年代。

  从那时起,我便一直关注着周慧珺先生的书法创作,关注着这位书坛奇女子,关注着这位当代中国书坛的大家名师。后来,我与周先生因书法而相识、相知、相交、相熟,并逐渐对周先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知,知道了她艰辛的从艺之路,知道了她卓越的书法成就,知道了她多舛的命运遭际,知道了她超于常人近乎卓绝的毅力与勇气,更知道了她勇于挑战并征服命运的不凡人生。在这之后,我便对周慧珺先生产生了由衷的敬佩之情。可以说,周慧珺先生的从艺之路和人生之旅以及卓越的艺术成就和人格魅力,是一首壮歌,铿锵的旋律足以撞击每一个人的心扉,并给人以力量和鼓舞,给人以启迪和激励。

  陈洪武(中国书法家协会党组书记、中国书协第六届驻会副主席)

  2014年国庆前夕,由中国书法家协会策划主办的“翰墨中国”全国书法大展在国家博物馆隆重推出,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央视新闻联播和文化综合栏目多次深度报道,参观者如云。展厅里有一条轴格外地吸引着众人目光,这就是周慧珺先生创作的《孟子﹒告子下》。那刚健挺拔、奇伟爽朗的书风,令观赏者不愿离去。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周先生书写这段内容是再合适不过的了。早年的坎坷身世以及学书之路的艰辛,想先生在创作这幅作品时一定感慨万端。她的书法依然是那样地超凡不群、匠心独运,依然保持着那种劲健遒美、浑穆苍雄的风采。可以看得出,她将自己七十五年的风雨人生和艺术实践,一一凝注在笔墨中,彰显出强烈的生命意蕴。

  朱以撒(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周慧珺的书法历程有其普遍性,因为平实普通,足征可信,有迹可循,而非横空出世,凌空蹈虚。这个历程可以成为学习者的参照,提供书法家成长的经验。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书法艺术存在的环境,书法创作的表现方式,人们对待书法艺术的心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艺文趋尚,以应鼎革,时运使然。但是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对于如此高雅的精神生活的追求,仍然是一个很实在的过程,需要个人的务实精神,没有捷径可走。周慧珺对当代书坛具有的现实意义,就在于此。

  侯开嘉(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周先生说:“我把书法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她尽心竭力、身体力行,最终在书法事业上取得了很不俗的成功。我认为她个人在书法艺术上成功是小成功,而她为上海书法作出的贡献是大成功。虽然离她实现“重振海派书法”的梦想还有距离(有客观因素是她不能解决的),但她主盟上海书坛12年间,整个上海书坛呈现出风风火火、生气蓬勃的繁盛局面是有目共睹的。特别是为上海书法开拓出了一种进取的发展模式,为继之者“萧规曹随”取得更大的成功作出了有力的铺垫。

  周先生把她从事书法的历程称之为“书法苦旅”,我亦有同感。深知若把书法作为一种事业来追求时,其中的苦辛是不言而喻的。这对周先生而言,所经历的艰难苦困,应倍胜于我辈!光阴荏苒,转瞬从青年到了老年。数十年来,周先生在我心目中渐渐呈现出这样一种形象:身体羸弱,意志顽强,胸襟开阔,精神高大的杰出女性。

  西中文(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第四届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

  在国门打开,经历了中西文化的碰撞之后,国人的价值观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就个性意识而言,近代以来,国人的主体意识和表现欲增强,追求个性的充分释放。反映到书法上,不再以含蓄蕴藉为主要风格追求,转而追求爽健明快、淋漓尽致的风格。周慧珺先生的书法风格恰好具备这一特点。

  一是周书在用笔、结体上大开大合,大起大落,对比度十分强烈。二是外拓尽势。周书结体总的来说受颜体影响,宽松自然,不觉紧结,但在必要的时候,作者会收紧中宫以充分蓄势,然后舒展主笔尽力外拓,尽势乃止。三是沉着痛快、笔墨淋漓。书法史上自行草书出现以后,出现过多种审美样式,从二王的萧散飘逸到颜真卿的沉雄老健,而米芾则创造出一种新的审美样式,这就是痛快淋漓。像乘风顺流的帆船,舟轻帆满,一日千里;像骏马奋蹄,驰骋迅疾,使人感到酣畅尽兴。

  张五常(著名经济学家、原香港大学金融学院院长)

  我认为周老师的书法的传世机会相当高。有五个原因。其一是在书法最困难的那方面——用笔——周老师练到前无古人之境。用笔最重要的是处理线条,无论笔锋怎样翻来覆去,周老师写出来的线条永远是那样舒畅。其二,有两位书法大师对我说,今天在神州大地,周慧珺的书法最好。艺术没有“最好”这回事。他们显然是说在书法的某方面,当今之世没有谁写得过周慧珺。可能是指用笔,我不知道。重要的是书法艺术今天在中国再盛行,说是“最好”,不管是什么,或好在哪里,有助传世。其三,周慧珺的书法雅俗共赏,有价,收藏者众矣!其四,大约十年前,我见到周老师的书法赝品在市场涌现,对她说了,她不怒反喜。周老师的书法假冒不易,赝品够多是反映着市场有足够的需求,鼓励着一些人拼命仿效。我因而创立了收藏艺术品的第一定律:凡是市场多有冒牌货的艺术家,我们要购买收藏该艺术家的真货!其五,最重要的,这些年神州再起,历史时间上周慧珺不可能生长在更理想的年代。在她的书法进入佳境之际,数码科技的讯息扩散时代开始了。怎么会那么巧?

  进入了二十一世纪,新潮书法渐趋时尚。不久前在深圳参观一个大规模的书法展出,没有一张是本文说的书法。这些新作一律大幅,画不是画,字不是字,我看不懂。一起参观的朋友认为这样的“书法”不需要学过,我不敢那样说。艺术这回事,往往似浅实深。我只能说不懂。

  我看得懂的,是这些新潮书法完全不管用笔,即是不管周老师教我研习了多年的那一种。我想,如果这种新书法发展下去,再不回头,周慧珺会是中国传统书法的最后一个代表人物。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专栏
   第A03版:新民观察·要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中国新闻
   第A07版:新民资讯
   第A08版:国际新闻
   第A09版:文体汇
   第A10版:人物/文体汇
   第A11版:“天弈新元 别有同天”中国围棋天元赛30届庆典特别报道
   第A12版:“天弈新元 别有同天”中国围棋天元赛30届庆典特别报道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阅读/连载
   第A16版:互动
   第B01版:陆家嘴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陆家嘴金融城
   第B03版:陆家嘴金融城/股市大势
   第B04版:理念分享/陆家嘴金融城
   第B05版:陆家嘴金融城/上海物业
   第B06版:基金纵横/汇市看盘/陆家嘴金融城
   第B07版:福彩专刊
   第B08版:上海花城/陆家嘴金融城
   第C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C02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3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C04版:音乐时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5版: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
   第C06版:家装专版
   第C07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娱台历
   第C08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春华秋实
广告
新民晚报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C08春华秋实 2016-04-16 2 2016年04月1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