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定制倾斜
公共文化配送的内涵已然升级。原本,“配送”是指各级演出团队把现成的节目送到社区。眼下,是由社区居民按照各自的需求“点菜”,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向东方公共文化配送中心传递“菜单”。在今年市民文化节3月26日启动的社区文化服务日上,“定制菜单”成为热门词。城市动漫的工作人员孙慧珺透露,“最初,我们设计‘原来颜色可以这么玩’,适合十几岁以上的参与者,后来根据社区更加需要亲子活动的需求,加入了绘本故事和艺术扎染,结果大受欢迎。”
向远郊倾斜
公共文化配送还向远郊倾斜。从2014年远郊人均享受的配送额度较市区提升5%,到2015年提升8%,直至今年提升为10%。田耘社班主赵松涛回忆,他与金山区配送中心的徐凯认识,就是在市级配送评审会上“被围追堵截的”。当时,他刚走下评审台,徐凯就诚挚邀请他去金山。起先,赵松涛觉得路途远,颇犹豫。徐凯立刻提出把“点单”的三场演出安排在同一天。赵松涛觉得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能为他们考虑,就欣然前往,让金山区居民听着相声、笑得开心。
向跨界倾斜
社会主体跨界参与公共文化配送也是新现象。东杰律师事务所吴跃栋律师在朋友圈看到长宁区公共文化配送招标书,就以“中国式过马路”作为主题讲故事、说相声,获得认可,参与配送。他希望通过公共文化配送,把法律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传递给市民。
向云端倾斜
文化上海云日前上线之后,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领票数、领票速度、上座率,以及点赞、吐槽情况都将进入云端,成为配送大数据集合,既能真实反映居民感受和评价,也能帮助提升配送。正由于配送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支持,今年1月起,东方宣教中心、东方讲坛、东方艺术指导中心和东方社区学校四家,一同并入东方公共文化配送中心。机构重组后的第一次亮相,就是向社会发出征召令,招募“大中型演出1600场,文化讲座600场,艺术教育活动400场,文艺指导员50名。”具体标准,最终还是由社区居民“点单”说了算。首席记者 朱光
马上评
从独唱合唱到指挥
公共文化,推的是“文化”,重点在“公共”。以往,政府相关部门在公共文化领域里“独唱”,台下观众需要各个单位、街道去组织;随着节目品质提升、专业院团参与、名人名家进社区,变为“合唱”,台上台下气氛热烈和谐。如今,正在迈向“指挥”——让社会各界主动参与文化建设,而政府相关部门在台前甚至幕后协调、沟通,给予必要支持。
具体体现在上海市民文化节举办的前三年,都是以市群艺馆为班底形成的组委会、秘书处来领衔。今年起,由新近成立的上海市民文化协会站上前台具体操办,而市群艺馆则发挥指导作用即可。而市民文化协会的成员,就是社会各界与文化相关的组织机构。
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体现在公共文化方面,就是公共文化空间扩容——商场、绿地、办公大楼甚至街头,充盈着文化气息。公共文化活动丰富到形成“圈”,小陆家嘴地区、环人民广场剧场群落、江宁路戏剧圈、长宁天山小剧场集群都将是近来呼之欲出的文化聚集地。明星工作室纷纷落户期间,也散播了文化的种子。硕果,就是公共文化全覆盖——届时,怕是可以不用“公共”来形容“文化”了,因为无论专业、业余;无论职业、非职业,无论男女老少,无论“因公”、“因私”,文化已经成为人人自带的DNA。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