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在欧洲的穆斯林年轻移民因为被边缘化产生强烈的挫败感、缺乏归属感和被尊重感,有些人不但从事贩毒、盗窃等不法活动,也容易受到处心积虑的“伊斯兰国”的宣传蛊惑,完成从普通罪犯到恐怖分子的嬗变。
“伊斯兰国”娴熟运用网络社交媒体,用青年人喜闻乐见的形式,用尊重感、“理想国”的假象迷惑他们,招兵买马。不仅少数族裔,甚至不少白人中产青年也投奔极端伊斯兰组织。据统计,目前法国有1700人以上,比利时有近500人,作为“外籍战士”参加了“伊斯兰国”在中东北非的战斗。
而“伊斯兰国”通过吸引、招募与实战训练,派遣这些青年潜回欧洲,成为一颗颗随时会引爆的高危“定时炸弹”。
敌人之敌还是敌
这两年各国越来越意识到,“伊斯兰国”是全球最凶狠的敌人,手段极端血腥暴力。有些原先的规则都不适用了,以前大家都说“敌人的敌人就是我的朋友”,可是现在发现“敌人的敌人还是我的敌人”。
所以在俄美欧联手进行军事打击后,尤其是俄罗斯发动空袭后,“伊斯兰国”明显感受到了压力,所以它为了自救主动出击,在你们内部“中心开花”,希望能警告相关参与打击的国家,并减轻前线压力,表现出“狗急跳墙”及“围魏救赵”开辟新战场的策略。
右翼势力正壮大
恐怖阴影导致欧洲政坛极端、排外声浪高涨,右翼势力进一步崛起壮大。
在比利时,就在民众悼念恐袭遇难者的集会上,右翼势力公然行纳粹礼、鼓动排外;在法国,由马琳·勒庞领导的极右政党“国民阵线”赢得了更多的支持;在波兰,右倾排外势力明显得势;在匈牙利,欧尔班政府显露出日益强烈的反穆斯林态势;意大利和西班牙以及在北欧等国,民族主义也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和生存空间。
甚至在一贯对极右势力具有高度警惕性的德国,排外的“德国另类选择党”的崛起势头也锐不可当,在今年3月德国三个联邦州议会的选举中成为最大赢家,在萨克森-安哈特州甚至一跃成为第二大党。与此同时,“欧洲爱国者抵制西方伊斯兰化”(PEGIDA)势力也逐渐壮大,同样令人担忧。
申根不设防后果
随着欧盟一体化的深化,产生了促进境内人员自由流动便利的《申根协定》。但欧盟各国司法部门未能形成防恐合力,安保漏洞大是个不争的事实。
巴黎恐袭主要嫌犯萨拉姆在作案后顺利地利用《申根协定》的便利潜回布鲁塞尔,以及在多个欧洲恐袭案中,罪犯跨国连续作案、来去自如的事实,显示了“申根国家不设防”的实际后果。
在巴黎和布鲁塞尔恐袭案前,相关国家的警方要么握有相关嫌犯的名单,要么事先得到过来自土耳其等国的相关情报信息,恐袭接连发生充分暴露了相关部门未能及时甄别处理,情报处理失当,对相关地区和族群情况生疏,缺乏体系和效率低下的弱点。
麦芒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