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项技术是否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今天上午,记者将这个问题抛给若干家本土创新企业,得到不少自信的回答:“我们已经达到甚至于领先于国际先进水平。”从“制造”到“智造”,“本土创新”如何实现弯道超车?
“中国的机器人产业起步晚,有业内人士甚至认为,我们能够跟随在外国公司后面就不错了。”上海优爱宝智能机器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海鸿是留美博士后,5年前回国创业,曾经犹豫是否踏入机器人领域,最终下定决心,是因为他另辟蹊径,带领团队研发出了模块化工业自动控制系统及机器人。
“国外大公司的机器人都带有一个控制箱,但我们公司的机器人却把大机器缩成小芯片,形成一个个独立的模块,各模块间采用统一的通信协议,不同模块可以灵活拼装,形成不同功能的自动化系统。这种机器化积木化的理念在国际上少有同行,实现了技术上的弯道超车。”
中国科学院上海超导中心也在超导领域居于世界前列。此次在上交会展示的超导纳米线单光探测器已经在量子信息、激光雷达、深空通信等领域中广泛应用。更难得的是,这款自主研发的探测器已完全替代了国外同类产品,其芯片还以1万欧元的单价出口,是我国首次超导电子器件、也是为数不多的核心高端元器件出口的实例,使得我国在核心元器件上不再被国外“卡脖子”。
本报记者 张钰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