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9:上海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3.8万吨双相不锈钢化学品船80后攻坚团队的故事
~~~——3.8万吨双相不锈钢化学品船80后攻坚团队的故事
~~~——3.8万吨双相不锈钢化学品船80后攻坚团队的故事
     
2016年05月09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船匠努力要“做别人做不到的”
——3.8万吨双相不锈钢化学品船80后攻坚团队的故事
叶薇
  浦东大道2851号,上海市区仅剩的造船基地之一。拐进厂区,左转右转,到达沪东中华造船有限公司五号船台,一艘巨轮安然伫立。“实在没时间专门去会议室,就在这里聊吧。”几个身着工作服的小伙子把记者拉到了船台附近的集装箱临时办公点。

  他们的工作安排实在太紧,说不上几句话就得跑到船台看他们的“宝贝”——3.8万吨的双相不锈钢化学品船。

  “这艘船拼下来太磨人”“职业生涯从未遇到这么大的挑战”“我已经几个月没顾上和孩子说一句话了”……见缝插针的采访过程中,记者从他们身上捕捉到最直接的感受是,“痛并快乐着”。

  拼抢高端产品

  造船业整体面临产能过剩,但有些船型却存在严重的供不应求,其中,LNG(液化天然气)船、豪华邮轮和双相不锈钢化学品船,是三颗造船业“皇冠上的明珠”,是典型的高技术含量、高建造难度、高附加值产品。

  1980年出生的赵江涛是3.8万吨双相不锈钢化学品船总装部副部长,算是团队里的老大哥,“自从接下了化学品船的订单,大家的士气更足了。”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的他,常年扎根一线,却乐此不疲。“同学中,像我这样还在船台跑上跑下的几乎没有了。这艘船的建造过程是职业生涯遇到的最大挑战,但忙得开心。”

  这批年轻人最大的36岁,最小的25岁,都是第一次接触双相不锈钢这种材料。早在两年多前就开始琢磨、研究,如何施工、运用哪些工艺、怎么保护材料……但真正开始建造,还是困难重重。“我们要转型做高端船型,自身的技术储备不够。要坚定信心,也要承认差距。建造的过程,就是我们学习的过程。”大家如饥似渴地学习新工艺、编制操作规范,协调工艺进程。“每取得一个小节点的胜利,都像得了宝贝似的高兴好几天。”

  没有热爱,就没有坚守。这群80后团队,谈起工作,有股子豪气。“越是不景气,越不能随波逐流。越是困难,越是要挑战,别人做不了的我们就要努力去做。”

  焊缝长110公里

  沪东中华承接的这艘化学品船,有43个液货舱,能装17种不同类型的化学品,对船体材料要求极高。表面不能有一丁点创伤,施工时必须要进行特殊保护。为了呵护这种不锈钢材料,团队绞尽脑汁。

  先是为所有钢板“穿”上一层石灰膜,进行物理隔绝。然后制定焊接规范,订制了一套专用的焊接工具,将焊接的电流电压锁死在一个恒定的范围,110公里长的焊缝都得经受住“浸泡”在各种化学品中的考验。每一道焊接过程都要“精密控制”,整个钢板焊件有20%都接受了X光探伤“体检”,而普通船舶只有5%。“在货舱作业,我们都要戴着鞋套,生怕一点灰尘或碎屑落在钢板上。”

  让赵江涛印象最深的是焊接安装“三片叶子”。“那是螺旋桨后面的导流鳍,工作十几年头一遭碰上那么难搞的,要保证三片叶子均匀分布,分段焊接要求非常高,不能变形,连续24小时将浇铸件一点点焊上去。”

  通宵达旦,为一个不可知的结果拼尽全力。对团队的小伙子来说,这可能是职业生涯最难忘的一个日夜。

  填平每个“坑”

  对团队来说,这艘船的操作手册从3年前就开始编写了,经历了漫长的生产准备和施工阶段,目前还有两个月就将迎来交船时刻。“高峰时,船上有五六百人在同时作业,管理难度非常大。”主管码头生产的王战国介绍说,经历了分段制造的“搭积木”状态,再到涂装、总装、上船台搭载等阶段,团队都像“蜕了层皮”。

  “有一段时间总是到家晚上十点多,第二天一早五六点就走了,我女儿一直以为我出差了。”但要问团队最困难的一刻是什么,小伙子们都摇摇头。“没有最困难的时刻。每个阶段都有‘坑’,一直在解决各种大大小小的问题,细碎、繁琐,从一团乱麻中一点点理思路、总结方法、分解工序,把坑填平。”

  比如这艘船有130多个系统,大部分都是从国外进口而来,且都是散件,每个液货舱从开始到完工要经过检验、抛光、焊缝、洗舱、强度试验、酸洗钝化等18个步骤,光甲板上的各种管线就有5000多根,涉及的焊接材质有20多种。“每一个零件最终都要落实到工艺、流程、质量控制,哪个环节做得不到位,就影响到整个工序,所以我们必须每天泡在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王战国和赵江涛的工作,看上去就是在船上“走来走去”,手机记录的步数几乎每天都超过2万步。他们的工作节奏是每天10小时以上,每两周休息半天。“事情没做完就堵得慌,不在其中,别人很难理解这艘船对我们意味着什么。我在传统制造业干了14年,无论现在互联网的世界有多么精彩,我依然觉得做一个踏踏实实的船匠,有价值,从不后悔。”赵江涛坚定地说。

  本报记者 叶薇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新民眼
   第A04版:评论/随笔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民生速递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新民资讯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新民健康/慢病
   第A20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阅读/连载
   第A24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养生/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保健
   第B04版:康复/康健园
小船匠努力要“做别人做不到的”
申城首届儒学大会召开
广告
新民晚报上海新闻A09小船匠努力要“做别人做不到的” 2016-05-09 2 2016年05月09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