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指出,强直性脊柱炎(AS)和类风湿关节炎(RA),前者好发于年轻人,后者多见于老年人,作为自身免疫性疾病,这两种疾病的治疗原则特别相似,都强调“更早、更多、更好”。按目前的医疗水平,AS和RA均不能根治,治疗目标是获得最大程度的疾病缓解,减少骨关节的破坏。其中早期治疗是关键,治疗方法包括传统DMARDs联合治疗以及阿达木单抗等生物制剂与传统DMARDs的联合治疗等。进行积极的早期强化治疗,患者将会获得更好的临床转归。需注意的是,糖皮质激素类制剂(属于皮质类固醇)并不是AS和RA的首选药物,大多数患者也不需要这类制剂治疗。
赵东宝教授介绍,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炎性滑膜炎为主的全身性慢性炎性疾病。其特征是对称性关节炎,以双手、腕、肘、膝、踝和足关节受累最为常见,经常伴有关节外器官受累及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可以导致关节畸形及功能丧失。发病的高峰年龄为40岁-60岁。类风湿关节炎发展到晚期会造成身体功能的严重损伤,影响患者无法正常从事日常工作和生活,比如打开瓶罐、转动门把手等。早期诊断和有效的疾病管理被公认为是避免导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关节破坏及最终致残的关键因素。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主要累及脊柱和骶髂关节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赵东宝教授指出,AS也被称为“脊柱关节病”。强直性脊柱炎可能会引发脊柱椎体骨质增生,晚期会导致脊柱僵化融合。强直性脊柱炎倾向于在20岁-40岁出现,而且顽固性背痛是最易被忽视的表现之一。尽管强直性脊柱炎的严重程度因人而异,但是有些患者最终会致残,而且病情进行性发展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可能出现严重畸形。虽然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但遗传因素可能起作用:95%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有相同的遗传标记HLA-B27基因阳性,但带有这一遗传标记的人并不一定患病。
赵东宝教授强调,风湿免疫疾病领域近年来取得了重大进展,特别在早期诊断、影像学技术、新的治疗方法及临床试验中转归参数定义改良方面进展突出。有研究结果显示,接受DMARDs传统治疗的患者通过影像学检查依然可以检测出关节损伤进展。生物制剂早期应用于AS和RA患者可快速控制炎症,从而减少骨质破坏的发生。
为了帮助患者和医生共同参与疾病管理、坚持长期治疗,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专门设立了“手握明天”患者援助公益项目,帮助承担部分治疗费用,从而能使患者最终达到治疗目标,回归正常生活。凌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