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大学校长的角色定位是多重而复杂的,并非某一个标签能概括。上级的要求可能是治理者、教育家,教师的希望是学问家、服务者,学生的期待是解惑者、引路人,而公众的看法是知识分子、社会名流。同时满足这些需求,需要很强的沟通和领导能力。
有调查显示,民众对于大学校长的不满与批评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身份官员化,二是治校不专业,三是行为平庸化。那些贴在大学校长身上的个性化标签,也是对一种稀缺品质的呼唤。人们对大学价值并不陌生。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大学校长都做过精彩的阐述。比如,蔡元培倡导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梅贻琦强调的“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张伯苓推许的“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在治理层面,真正塑造出这样的共同愿景,难度是综合性的。从现实来看,我国大学校长的学术素养和社会影响力是一流的,但作为教育管理者的能力储备有结构性欠缺。
今天的大学校长可能还要降低一些姿态才能引起年轻人听的兴趣。学校领导者适度地释放个性和情感力量,对学校的组织管理文化不失为一种激励,它和制度管理并不是截然对立的。甚至可以说,制度本身也有一种形象,需要示范和引领。(刘天亮 刊今日人民日报 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