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5月29日,人类首次登顶珠峰,新西兰人埃德蒙和尼泊尔向导丹增青史留名;1956年5月23日,60年前的今天,瑞士登山队站上珠峰之巅,是人类历史上第二次;五星红旗头一回飘扬在世界最高峰,是1960年5月25日。
三个历史时刻,都集中在5月下旬。又到珠峰登山季,听到了无腿老人夏泊渝四次挑战珠峰的故事。
第一次他26岁,随国家登山队突击到海拔8600米,天气骤变,寸步难行,就地露营坚守多日,物资耗光,被迫下撤,途中冻坏双腿,无奈只能截肢。
装上假肢,他学习站立、行走、攀登,投入魔鬼式训练,与癌症抗争多年,依然梦想着重回珠峰。
65岁高龄时,终于等来第二次。他抵达大本营,做足准备,却传来珠峰雪崩的噩耗,多人遇难,当年所有攀登活动取消。
66岁,他第三次上路。不料遭遇尼泊尔大地震,再次死里逃生。
今年67岁,他第四次出发。10天前来到8750米,比之前任何一次都接近巅峰。漫天风雪中,能见度不到1米,再度抱憾。
41年不断挑战极限,夏泊渝的坚持感动世人,而我最佩服他的,是一次次勇于放弃,即便这次距离顶峰不足百米。追逐几十年的梦想近在咫尺,他却因恶劣天气选择回撤。此时的放弃,比坚持更需要勇气。如果一意孤行往前冲,他可能搭上性命,还会连累向导。
当年,年轻的夏泊渝和队友们不甘心,在8600米高处——专业登山者也必须快速通过的死亡地带,苦守2天3夜,直到耗尽所有给养才放弃。错过了下撤的最佳时机,间接导致他在高寒之地停留过久,双腿肌肉组织坏死。
想起一个朋友,参加马拉松,跑到最后5公里时,筋疲力尽,遗憾退赛。他说不后悔,因为知道身体的极限,当时硬撑下去,可能危及自身安全。他的人生信条是,尽力不竭力,不轻易言败,也不铤而走险。
有时候,需要在自然面前妥协,在危难之际放弃,知难而退也是一种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