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二轻校门口大楼二层的创新创业孵化基地,课余成了同学们喜欢来的地方。在这里可以品一杯同学冲泡的咖啡,请同学为自己剪个发型,欣赏同学最近创作的艺术衍生品。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包含形象艺术设计与展示、美食艺术与文化、原创艺术3个工作室,引进企业项目,由企业大师领衔的创业导师团队执教,打破围墙,让“双创”教育落地生花,让学生得到真实生动的职业通识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创业实践机会。
主动担当社会责任
培养学生主动创业
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对职业教育提出新课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踏上社会尝试成为一名创业者。除了需要胆略和勤奋,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的培育为什么不可以从学校起步?二轻校以实现“中职特色示范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为目标,整合社区资源(文化资源、文物资源、空间资源、需求资源、政策资源等)、学校资源(专业资源、教学设施设备资源、教师的智力资源等)和企业资源(项目资源、师资资源、信息资源等),建设校区联动、产学一体的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积极探索中职教育担当社会责任、培养学生主动创业的示范性路径。
校企共建孵化基地
直接引入企业项目
结合学校“三美”(美形、美食、美术)专业特点,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由形象艺术设计与展示、美食艺术与文化、原创艺术设计三大工作室构成。与曼都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大庆美食乐食品有限公司、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等建立新型的校企合作关系,引进企业商业运作模式。
入驻企业与学校共建孵化基地,包括协助学校完成工作室建设方案,提供设施设备功能要求及技术标准;选派技术专家进驻工作室,引入技术、引进项目,结合实际情况现场教学传授学生创业理念与技能;为基地提供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等方面的技术资料和典型生产案例;接受学校聘请,选派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来校任课和进行专业讲座;指导基地开展项目的研发、生产、经营。学校选派专业教师入驻基地,遴选优秀学生直接参与企业项目和店面的运作管理,扎扎实实地“上班”。
合作开发课程体系
实现资源交流共享
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发《创新创业孵化教育实施方案》,明确基地的教育目标:通过创新创业通识教育,使学生掌握创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创业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了解创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在创业实践、创业实战体验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和创业精神,训练学生基本的创业技能和善于发现创业机会、敢于进行创业实践的能力。
为此,几家进驻基地的企业与学校一同研发、编写了《美食门店经营概论》,《门市经营与管理》等教材,按照“双创”教育的培养目标,校企共同研究编制了《美食门店经营概论》、《门市经营与管理》等“双创”教材,开发了创业题材微课28个。逐步建立了创新创业孵化教育课程体系框架及课程模块,形成了以创新创业课程、教材、微课等组成的创业培训资源包,成为中职学校创业创新教育的成果。
三段式教学模式
遴选优质学生实战
在培养途径上,基地采用三段式教学模式:即创业通识教育、创业实践训练和创业实战体验。
创业通识教育针对全体学生(主要是一、二年级在校生),开设大型讲座、问卷调查或创业能力测试,成立创业社团开展创业计划书设计等活动。
到了创业实践训练阶段,学校遴选10%左右品学兼优并有浓厚自主创业愿望的学生进入孵化基地,在创业导师和专业导师的指导下,通过真实项目模拟,完成创业实践训练的课程。
在创业实战体验阶段,学生在创业导师和专业导师的监控下,独立完成真实项目的实战,在实战过程中完成创业实战体验课程的学习。
发挥六大平台功能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2015年12月6日,已完成总面积450平方米建设的基地正式揭牌运营。本着服务社区经济的目标,学校着力整合资源,把基地建设成为 “职业认知体验平台、普职融通交流平台、职业技能训练平台、综合能力学习平台、创意创业实践平台、促进就业共享平台”。
为充分发挥六大平台功能,基地举办“生活艺术化”社区居民体验活动2次,服务共计50人次左右;举办家庭西点制作专题讲座及居民体验活动3次,服务共计200人次,为居民提供美甲、美发、美食服务;举办原创艺术品作品展示活动2次,提高社区居民的艺术审美能力。基地成为浦东新区洋泾街道青年创业、就业见习基地;成为上海市中职学生创业基地项目之一。
学生创业孵化成功
教师提升创教能力
“双创”基地建设,为专业老师提供了实践平台,提高了老师创业教育能力,多名入驻基地的专业教师提高创业教育能力,获得“创新创业导师”称号。学生在基地创业实践中逐步树立了自信自强的精神,创业意识与能力得到提升。
参加基地创业社团的学生代表在浦东新区第五届中职校学生创业设计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团体优秀奖。形象艺术设计与展示工作室参加培训的学生何良芬在合作企业支持下,在田林路自主建立工作室,踏上创业道路。同时,基地为社区开展创业就业服务、接纳中小学生职业体验,成为校内外合作交流的共享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