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北京2680公里,距海口452公里,距三亚339公里。”
——永兴岛“北京路”附近的西沙宾馆前一块指示牌道出西沙的“遥远”。
“这个机场是军民合用,工程完工后,大型客机和运输机就可以在永兴岛起降了。”
——西沙水警区负责人介绍位于永兴岛一侧的机场时说。今年两会期间,三沙市市长肖杰曾表示目前永兴机场的民用航班正在试航,永兴机场民航业务的相关配套设施如航站楼等已经初步建成,年内永兴机场的民用航班将有望正式通航。
“永兴岛上现在主要生活着海军驻岛部队、三沙市政府工作人员、常住渔民、建筑工人,只偶尔有些零星访客。”
——守岛官兵说。据统计,西沙岛礁游客最多不超过两万人/年。迄今为止,总人数不超过5万人。
“我们这点小辛苦算啥?守岛前辈们那才叫苦。那时,补给船每月来一次,只有船刚到的那两天才有新鲜蔬菜吃。官兵休假和归队,要是遇到寒潮或台风船只不能开航,会拖上两三个月甚至更长。有个老兵休假结束买个鸭仔准备带上岛,一路辗转,等最后上岛时,鸭子都能下蛋了。”
——驻岛高炮连指导员熊犇
“有些事情啊,你们用照相机、摄像机是拍不到的!”
——四级军士长刘英奇说。他记得2006年那次寒潮一直持续到年底,补给船不能靠岸,官兵先是把海带、粉丝、腐竹、南瓜这“西沙四大名菜”吃完。接着,罐头吃没了,面粉吃没了,甚至盐也吃没了。
“现在好多了,补给船除了琼沙3号,还新增了三沙1号,补给频率大大增加,平均一周就有一班,饭桌上每餐都能看到绿色,营房配上了空调,电视能收到上百个频道……”
——四级军士长穆志凯怕家人看到心酸,赶紧说了点让他们高兴的事。网上西沙吸引了许多战士家属点击观看和评论。
“岛上没有汽车,他都习惯了在马路中间走,回家探亲见了汽车都不知道避让。”
——中士何忠礼的家人在留言中讲了一段趣事。
“西沙雨水班是专门收集雨水的,把雨水净化后当饮用水。对雨水班战士而言,雷声就是号令。有一年,关延国回家探亲,半夜突然雷声大作,他像在岛上一样,一跃而起。我大惊说‘想吓死人啊!’”
——雨水班老班长关延国的妻子说。
“过去只知西沙美,如今才知守岛苦。”
“我们的国防教育,不能停留在书本和口头上,就是要走进军营,到天涯海角去!”
“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些不可替代的人,去做一些不可替代的事。西沙守岛官兵你们辛苦了,时光流逝,岁月变迁,你们的故事永不磨灭!”
——网友留言。
“身前是战场,身后是家园,我们不能后退一步!”
——西沙某水警区司令员刘堂
本栏编辑 姜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