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了6年的《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将修订,下月将提交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业内普遍认为,控烟范围扩大、加强综合管理、处罚力度加强是此次立法的三大亮点。
据悉,此次上海修订条例将向京版控烟令看齐,拟在室内公共场所、室内工作场所和公共交通工具内实施全面禁烟,也就是通常说的“有盖的”地方。同时,控烟监管工作有望采取多部门执法,加入消防、住房城乡建设、绿化市容和城管执法等执法力量。在综合考虑各行政管理部门执法力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与权限。
然而,上月最新披露的修正案草案征求意见稿却多出两条内容,即“旅馆客房应当设置专门的非吸烟住宿楼层或者客房,鼓励旅馆经营者将旅馆客房设立为全面禁止吸烟区域”,以及“机场、铁路客运站、港口客运站以及有条件的室内工作场所,可以设置具有独立通风系统且符合安全标准的吸烟室”。这两个条款立即成为社会各界争议的焦点。
市健促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要达到室内吸烟室无害,必须在建筑设计之初就对烟道有所设计,成本比较高,按照现有设计进行吸烟室改造的可行性微乎其微。所以,当前所有室内吸烟室(区、点)对保护非吸烟者的健康作用不大。在室内吸烟,来源于二手烟中的微颗粒物,约占室内PM2.5总量的90%左右。也就是说,只有当室内空气交换率“达到龙卷风级别”,才能使因二手烟引起的健康损害降至可接受水平。
上海已有6年执法基础,有94%的调查者支持“室内全面禁烟”,如此条件下再开“口子”显然是一种倒退。目前,世界卫生组织等多机构已发出呼吁,上海应当100%实现公共场所全面无烟。
本报记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