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特尼可拉斯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NYAV公司刚刚完成了华语动画片《大圣归来》的译制工作,并准备在全美播放。上海电影集团董事长、总裁任仲伦说:“译制片就是一个装在拷贝盒里的文化世界。”
译制衔接文化断层
译制片的作用不仅仅是输出各自的文化产品,在阿什拉夫·哈穆德眼中,还能衔接文化断层。“从事译制片25年,从看到李小龙的第一部片子,就对中国充满好奇。可李小龙之后,在埃及出现了中国电影的中断,埃及电影院里有来自南美、欧洲、好莱坞的作品,却独独没有中国的精彩影片。”哈穆德说。
法国编剧、导演、翻译艾罗蒂也有同样的感受,出身于艺术世家的她从小接受母亲的熏陶,对中国的灿烂文明心仪已久。但在法国,她无法了解更多的中华民族文化。于是,艾罗蒂只身来到中国陕北,拍摄了自己的第一部纪录片《窑洞的秘密》。
《窑洞》讲述的是中国陕北地区的窑洞文化,通过7天的拍摄,艾罗蒂深入陕北地区,记录下当地居民的生活,用这部法语纪录片,帮助更多外国人了解到独特窑洞文化的存在。“译制片最重要的不是翻译,而是了解。翻译一部影视作品的同时,是将作品语言背后的文明介绍给译制对象国的观众,让他们理解这些信息。” 艾罗蒂说。
拷贝盒里文化世界
上海电影集团董事长、总裁任仲伦提到,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也是中国电影译制的重要基地。上海电影译制片厂成立60多年来取得累累硕果,已为40多个国家译制了1500多部影片。
“以前我们总说,译制片就是‘装在胶片盒里的文化世界’,现在没有胶片了,我们可以说它是‘装在拷贝盒里的文化世界’。”
在马来西亚东亚卫星公司副总裁王小萍眼里,中国流行文化的输出在马来西亚已经很成功,而且会越来越受欢迎。“10年前,中央电视台就在马来西亚落地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中华文化输出的渠道。”如今在马来西亚,只要打开电视,随时随地都能看到央视的节目。此外,东亚卫星公司还引进了不少纪录片,比如《长城》,让观众从不同角度了解辉煌的中华历史传统和文化,从而加深情感上的互联。
本报记者 张艺